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语言与文化

作者:蓝婷
主要内容

《语言和文化》读书报告

1.作者简介

罗常培,字莘田,号恬庵,笔名贾尹耕,斋名未济斋。北京人。满族,萨克达氏,正黄旗人。北京大学毕业。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毕生从事语言教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调查、音韵学研究。与赵元任、李方桂同称为早期中国语言学界的“三巨头”。其学术成就对当代中国语言学及音韵学研究影响极为深远。在汉语韵学方面,他著有《汉语音韵学导论》、《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在汉语方言研究方面,他著有《厦门音系》、《临川音系》、《唐五代西北方音》和《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等。于民族语言学方面亦有建树,他于西南联大时考察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李方桂同开风气之先,使西南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正式进入中国语言学的视野。在语言学方面,他著有《普通语音学纲要》、《国音字母演进史》、《语言与文化》、《北京俗曲百种摘韵》等专著和许多论文。

2.作品简介

《语言和文化》是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本书通过语词语的含义来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多涉及语义学,很少涉及语音学和语法学。共分成: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追溯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次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这六个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上都十分紧要的问题来解析语言学和人类学。

3.个人理解

读完了《语言和文化》,我对于本民族语言的变化发展以及其特征有了更为全面的、系统的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要理清楚这二者的关系,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文化。对语言的定义也只能从某方面来说明,语言从结构特征来看,是个符号系统,它是由音位,语素,词组,句子组成的层级系统。语言从功能看,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文化的定义非常广泛和多样,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里最活跃的是词汇。

本书的第一章是引语,主要讲了罗常培先生的写本书的意图和主要思路、线索。第二章: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各国语言里现在存在许多词语目前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其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许多该词表示的事物或现象等已不复存在,或者已不再被广泛使用,所以该词语可能被衍生出了新的涵义。如果我们不了解该词语的文化背景的话,我们便很有可能对该词产生误解,也很难推断出该词的新意义。于是,我们如果想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词语的含义与变迁的话是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的探究的。

第三章: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这一点在许多语言的习用语上,从这些词和用语上就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例如一些地方特有的词语反应了该地区特有的社会现象。云南高黎贡山的俅子叫结婚叫做“买女人”,我们可以看出该地区存在的“婚姻买卖”的现象,而云南昆明近郊的倮倮称妻子为“穿针婆”反应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以及女性地位低下的现实状况。此外,还有一些因为超出人们知识范围以至无法被解答的从而带着人们的揣测色彩的词语。例如:福贡的傈僳把虹叫做“黄马吃水”,路南的撒尼把“日食”叫做“太阳被虎吃”,把“月食”叫做“月亮被狗吃”,还有许多这样有奇特却又贴切的词语都是因为人们无法对这些自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时而用“以其知喻其所未知”的方式而牵强附会地造出来的描写词。但我认为这些词语非常具有趣味性,通过形象具体的事物以及明确的动作性词语来表述神奇的自然现象会使人容易理解,且不会为之担忧。而在我们民族的词语的不断发展或消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推知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比如我国古代文字中关于牛羊的词汇非常得丰富,但发展至今,许多词早已失去生命力,不被使用了。其原因便是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迁所带来的。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语言可以反应本民族与它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我国语言通过与它民族的社会交往活动从而会引进它民族的特有事物及描述该事物的词语,其中可能包括艺术方面的、科学方面的、宗教方面的等等。就像一个民族无法孤立于整个社会一样,语言之间同样存在交互影响。而我国自有历史以来曾与多个民族接触过,每种文化都曾或多或少地在汉语里留下了影响,它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把外国语词的声音转写下来或混合外国语言和本地的意义造成新词,例如:广州管保险叫做燕梳。二.中国文人欲把借来的外国语词汉化,便就着原来的译音,再用之以传统的方法硬把它们写成谐声字。例如茉莉处于梵文以及铝、钙等化学名词。四.新借来的观念是中国旧来所没有的,翻译者无法把它们与旧观念印证便只好把它们逐字直译了,例如佛经中的“因缘”、“法性”等词语。五.当借来词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本地名词时,便造就一个新词来描写,例如,西红柿、胡萝卜等等。

第五章: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语言学对于历史地理学有着重要意义。从地名的变化中我们推知该地区的地理范围等信息。但是要想形成完整的理论还需要极其多的实地考察与验证,并辅之以古文籍的记载等。

第六章: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中华民族原来是融合许多部族而成,尽管每个部族华化的程度很深,但是从姓氏上还是能够窥察其来源。此外,姓氏和别号也可以反应出宗教信仰。例如纯回姓都以回教徒的谱系作为基础,准回姓就有依据汉姓来的。因此有时我们可根据姓氏来推断他们是不是回教徒。但是与之相关的经证实的资料还较少,且能够通过姓氏而准确判断出其姓氏的也较少。

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在初民社会里名称的作用极大,名称既然相同,往往认为实质也相同。此外,亲属称谓与婚姻制度的关系十分紧密,亲属称谓也与婚配制度紧密联系。例如墨西哥所属的马匝特哥的婚姻制度中,不论交错从表或者并行从表都不准通婚,但同姓的人,假如不是从表的就可以结婚,他们的亲属称谓都没有交错从表或者并行从表的区别。但我们不能单靠几个混同的称谓而作为婚配制度的证据。民族中的亲属称称谓颇可作为研究民初社会里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的佐证,不过要注意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避免武断。

第八章:总结。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所以应该看做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所以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对词的认识也需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多方面联系的。任何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它与社会经济、社会制度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所以对于语言的研究不可脱离其文化背景与社会状态。语言也对其它文化研究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地域变化、宗教等等,将语言变迁与文化变迁合理联系,共同作用。此外,文化变迁有时会影响语音或语形,例如借字等。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工具这两,文化是语言的发展基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化的构成又离不开思维。作为思维的工具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方式、范围和深度。当然语言也会随着思维的发展程度而发展,当语言形式不能满足其需要或阻碍其发展时,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改造思维工具,促使促使语言发生变化。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了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注意过的语言现象以及语言的作用,同时也了解到了语言的灵活性以及研究的难度。全书的语言平实且简单,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让我们对语言学没有了解的人也能读懂。同时本书多视角描写也能让读者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了结构性的认知。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