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发现不同的人在表达观点与看法时,有的人能够紧抓听众的思绪和情感,而有的人则会让听众昏昏欲睡且不知所云;在商讨一个问题时,有的人能够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方案,而有的人即使道出长篇大论也让人觉得云里雾里的。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口才高低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和交际效果。能否拥有好的口才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在各种情况下,无论是职位应聘、业务推销、亲情维护还是人际关系往来都需要我们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即有口才。
从古至今,善于表达和阐述的人往往更加能够获得成功和圆满。我们都知道“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烛之武不仅有勇有志,而且还有着卓越的口才能力。他的目的虽然是去劝服秦伯、去求和的,但他却没有丝毫的乞怜之相,而是运用自己的雄辩之术使秦郑结盟。首先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国着想。烛之武开门见山地承认郑国已经处于危机之秋了,但是作为郑大夫他转换立场,将自己放在对方的立场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接着他假设了如果秦国吞并了郑国的结果:“越国以鄙远”非但难度极大,甚至还会增加别国的势力。如此一来,别国势力的增长其实便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秦国岂不是得不偿失了吗?这样,便会与对方产生共情了,同时也拉进了谈判双方的距离。在提出这一忧虑之后,烛之武又紧跟着提出了可行性极高而又对对方非常有益的解决方案:“舍郑以为东道主”。这样一来一往之间,不仅把自己的立场表明了,还为推心置腹地对方权衡了利弊关系。紧随其后,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已有矛盾:“且尝为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板焉”,来近一步拉远两国。提出了晋国将来更会贪得无厌,扩张己国的版图,如此一来,秦国非但没有达到强盛国家的目的,反而是帮助了晋国。这样严密而又紧凑的说辞戳中了要害,让秦师不得不改变主意,转而退兵助郑。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拥有良好的口才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便更加凸显其重要性了。我们都知道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林肯。他的一生中发表了许多重要演说,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我第一次就职演说》和《葛底斯堡演讲》,因为它们都发表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且包含了林肯重要的政治主张和观点。从这两篇著名的演讲中我们便可以管中窥豹,体会到他的超群的口才。1林肯在人称的选择上不是用“我”,而是用“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举措却有着极大的作用。首先,他没有强调自己是总统,来演讲不是为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为了震慑民众,而是“我们”是一样的,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我要与你们同舟共济,一起渡过这个难关。如此一来,便拉进了自己与听众的距离,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才能更好地让自己的政治见解能被倾听和接受。2林肯多次重复自己的关键词,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自己所意识到的这个国家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他语言犀利,不拐弯抹角,直击人民痛处,并表明自己会用好国家和公民赋予自己的权利来拯救国家。直截了当的演讲比长篇大论但观点模糊不清的演讲效果好太多了。3在演讲的语句选择上,林肯也十分重视。他多使用陈述句的应用,原因显而易见:国家正处于危机之秋,而自己又是新上任的总统,自己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去去保卫国家。而陈述句便能给听众铿锵有力的感觉,同时彰显了演讲氛围的庄严和肃穆。从对林肯演讲的简单分析我们便可明白林肯能够成为演说典范是不无道理的。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口才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要求。那么,在了解了口才的重要性后,那么我们作为大学生又应该怎样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呢?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里习惯了“写”,而忽略了“说”,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数,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我要联系我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要有好口才(很小一部分人会学习如何去表达、沟通、演讲等)。所以,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可能只是“有口无才”的时候,就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逐步地完善自己。
我想第一个就是学校教育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方案中增加关于口才训练的课程,让学生多练习各种情景对话,多学习态势语,多上台分享、演讲等等。第二就是我们自身应该多参加社团、组织、部门活动,因为大学其实便是一个小型社会了,我们在与其他人多多打交道的同时其实也在无形中锻炼自己的口才。第三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观察自己的表达效果,总结自己表达的缺点,从而不断完善。第四我们应该多参加朗读、主持、演讲活动及比赛,给自己压力,这样才能更快地进步。方法还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深刻的意识,并将提高口才的想法落实到实践中去,就一定可以逐步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