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意思是说他将这三首诗解读成“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并不是诗人的原意,而是让我们读者产生了联想,让我们能够体会到这种意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王国维所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重境界。这句诗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这是一首怨妇的相思怨别之词。这两句话的原意是指:昨天晚上一夜的西风把我窗前树上的绿叶都吹落了,我一个人登上高楼,盼望着我所怀念的人能够从远方出现。怨妇本是一种传统的意象,代表着“相思别怨”或者是“男子的失落与失意”。但是王国维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抛开全诗的意思,单取这两句体会到了品德的一种境界,阐释了治学的第一种境界。我们一般人耳迷乎五声六律,目迷乎五颜六色,我们被外在的虚幻之物遮蔽。如果我们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话,必须如这两句话描写的一般:1西风凋碧树:去除眼前的一切遮蔽2独自一人登上高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排除外界的羁绊,方能有高远之境界,望向天涯之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王国维所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重境界。这句诗出自北宋柳永的《蝶恋花》,这是一首作者将飘迫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的怀人之作。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为了我所追求的事物而日渐憔悴消瘦,但是我却一点儿也不曾后悔。柳永所说的“伊人”可以将它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理想或者是他毕生从事的事业,也有可能是某个人。但王国维将它解读成一个人要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所要达到的境界。如果要想达成我们的目标,必须要对它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为之奋斗,不怕吃苦,孜孜以求,即使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王国维所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三重境界。这句话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是一首写上元灯节的词,上阙描写元宵之夜的盛况,下阙描写具体的人。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所寻找的那个人啊,她没有跟那些笑语盈盈暗香去的、没有跟这些宝马雕车上的人一起。她一个人孤独的、寂寞的,在那个灯火最冷落的地方。这是王国维所说的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所要达到的境界。在经历了第一种境界的坚定追求、第二种境界的不懈努力下,这个前行的过程中充满了种种的困苦与磨难,但在忽然间,我们豁然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接着便豁然贯通,发现我们达到了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做成了大事业、大学问了。
王国维先生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是说他这样解读诗人的诗恐怕他们不会答应。但在其他人读来,也确实能够从这些话中体会到王国维说阐释的“三种境界”,这也正是“诠释学”(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的体现。我们是从自身出发,依据自己的感受来阐述诗句。同时,这也是“读者接受美学”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认为文艺作品是为阅读或观赏而创作的,唯有在阅读或观赏的过程中,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则作为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了。如果没有读者,那么文学文本就不可能成为作品,便只不过是一叠没有作用的印有铅字的纸张而已。其次,任何文学文本本身都是一个“召唤结构”,它除了自身所表达的东西之外还具有很多的未定性和空白点。所以,需要读者去探索、理解、补充,读出作品的言外之意,看到象外之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命情态投入其中,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我们品味同一个作品,我们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王国维在阅读这些诗句时,除了体会到作者所想要描写的意象和所要表达的个人情感之外,还将它们融入到自己在治学过程中的体验,由此产生联想,使未定性得以确定,作品的空白点得以填充。作为读者,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学活动过程,参与作品的存在、创造、意义的延伸与发掘,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实现。
其次,姚斯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读者,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同的。在姚斯看来,作品的意义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来自读者的赋予。所以,王国维从一首怨妇的相思怨别之词读出:人要实现一个目标首先要怎样去追求;从一首怀人之作读出:人要实现目标必须要经历怎样的过程;从一首描写节日欢庆之景的诗读出人在做成大事业、大学问时的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越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就越快捷越透彻,得到的审美感受就越多。正如我们初读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我们对它的理解可能是:对着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就站在灯火昏暗处;也可能是:认为这是作者对自身的一种映照,他文韬武略却无处施展,只能站在热闹氛围之外孤芳自赏等等。对于王国维来说,他将这句话理解成了一种治学境界,这些都是作品的价值实现。总而言之,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确认了作品的意义从读者对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诞生这一事实。
王国维先生及其巧妙地借用诗句来讲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一语中的,非常透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