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美的历程》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作者李泽厚先生主要以时间为线,对从远古中国到近代明清这一历史时期中美的演化进行了阐述和解读。书中对语言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极美的存在,而举例、对比等的运用,结合政治和经济的分析,更让我们对美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
概述:本书回顾巡礼了中国自文明诞生时刻直至明清之际整个的美学演进历史。从龙凤图腾的来历,到夏周的青铜时代,先秦诸子对中国实用理性主义的影响,又到楚汉浪漫主义的发展、魏晋风度的形成……最终到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浸透民间。中国的王朝自汉以来似乎毫无差别地更迭,天下未改,只是刘皇帝,李皇帝而已;本书却脉络清晰地让人看到华夏文明文化的演化渐进,随着人们世界观的成熟,随着经济的不断徘徊渐进式发展,文化以不同形态不断的呈现,全书壮阔波澜地鸟瞰了中国文明的发展。由于作者李泽厚先生是学哲学出身,个中观点力透纸背,对一些文化现象的解释及其深入骨髓,敲骨吸髓般地抽离出不同现象背后的共同含义,让人在跨类别的文化对象中找到隐藏在背后共同的影子。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中国美学史。和叶朗先生的[1]《中国美学史大纲》相比,我觉得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更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心灵书写;而《中国美学史大纲》则更多的是倾向于在一种意识形态的规范语境内严谨客观的介绍。所以读《美的历程》,对于我这样的初学来说,更能激发兴趣和阅读冲动。
但我无法完全给这本书下定论,从审美角度出发的话,一切的论述都是基于历史的演变而进行着,历史论述的篇幅还不少;而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这里没有血腥的战场和典故,有的是依托历史阐述的不同时期人们对于艺术的不同追求而造成的不同结果;但是这样的视角和论述,从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四个维度结合来看,所以如果想了解历史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切入点,如果想了解文学艺术这个结合历史的阐述我觉得更为全面,而哲学的思辨,不论是作者还是论述还是实例,贯穿始终。我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如果作者的感情饱满,内容丰富,那么排比句式的使用几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同的是,句式与内容的切合程度成了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美的历程》恰好在这方面做的出类拔萃,让人看过之后回味悠长。例如,书中写道魏晋时期神态表情冷漠的佛像雕塑时,说道:“似乎肉体越摧残,心灵越丰满;身体越瘦削,精神越高妙;现实越悲惨,神像越美丽;人世越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越睿智、高超……”从这短短的四句话,就可感受到作者那激荡的情感:一方面饱含对下层民众的同情,一方面满蕴对佛像建设的讽刺。在这里,语言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为文章精神的表达,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
以前总觉得“美”是一个特别抽象的概念,觉得它只存在于我们看到某种事物时瞬间产生的感受。但《美的历程》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审美角度,即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经济情况、政治情形等角度出发,去审视不同时期不同的“美”,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
从远古时期部落冲突中伴随着的图腾崇拜,到后来随着政治生活的出现,传统的巫术礼仪慢慢地让位于巫史文化,由此对美的理解就开始伴随朝代更替而渐次演化。不同的社会状态造就和影响了不同形式的美,对于美的欣赏总是伴随着某种适应时代的实际需要。
当从原始部落开始向统一国家演化时,对于力量的崇拜和需求促成了对青铜饕餮沉重而威严的审美观点,直至后来先秦时期理性思潮的兴起又带来了一种包容而革新的美。魏晋时代的蓬勃发展伴随着文人阶层思想的外张,那种洒脱之下蕴含的前所未有的对人生虚幻的感慨又产生了对那个时代复杂思想的审美,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迫使文人士大夫阶层流落民间,但也无意中造就了其与民间文学的结合,从而有了元代杂剧独特的美......从这些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些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仿佛那层时代的隔膜便被瞬间消融了。从前不懂欣赏远古陶器中粗简的线条,但如今透过线条看到的是先民对部落图腾的信仰,期间蕴含的既是一种争相残斗的残酷,又有着“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恬静自然,这是一种线条之外的美。而同样的,无论是面目狰狞的青铜饕餮,亦或是山壁石窟中的佛陀世容,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它们,也许看到的也就是一些简单甚至有些残破的历史残留,但一旦我们回到它们的那个时期,结合其背后的社会因素去重新审视,看到的便会是一种超越作品本身的美。这或许就是书中所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美”,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结论:美确实是一个丰富庞大的领域,期间所涉及的关于哲学、历史、信仰、心理等种种问题让人着迷。如果说从前对于美的认识只局限于一种感官上的愉悦,那么读完《美的历程》才算是真正的看到了美学世界的独特魅力,那些感官之美背后所蕴藏的庞大知识分支,会更加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欣赏。当凝聚了中国五千年的,或狞厉,或温情,或奔放,或浪漫的文化以这样一种娓娓道来的形式从作者笔下汩汩流出的时候,甚至能听到那其中的环佩铿锵与泉水叮咚。我们对于美的历程,才刚刚开始而已。
[1]中国美学思想史或中国美学范畴史———《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叶朗,出版于2005年2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