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报告
网络与新媒体1班曾凤姿
一、序论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美国女人类学家。
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
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
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1934年)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
治》一书,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
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
二战结束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作品简介:
1944年,二战快要结束,日本败局已定。为了制定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大政
方针,华盛顿委托本尼迪克特对日本进行研究。这本研究报告经过增添以后,于
1946年公开出版。作为一本研究日本的著作,《菊与刀》的确不愧为“了解日
本民族的最佳读本”。《菊与刀》对美国对日政策起到了重要影响,美国战后对
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日本人对《菊与刀》
评价很高,甚至将它成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此书至今影响甚巨。
二、本论
(一)内容:
《菊与刀》写的是一个美国人对日本和日本人的看法。作者鲁斯本尼迪克
特是个女学者,有女性天生的细腻和敏感;同时,又是个受过专门训练人类学家,
有着理性的态度和深刻的思想穿透力。《菊与刀》是她扛鼎之作之一,体现了其
细腻与深刻完美结合的独特视角、思想和文风。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菊与刀”的组合,
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作者所概括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
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
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
式。”)。本尼迪克特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
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她将日本文化概括为
“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换言之,日本人的耻辱感是
来自他人的评价,而西方人的耻辱感来自内心深处超越性的善恶观念。
(二)结构与目录:
问题的提起:
第一章任务——了解日本第二章交战中的日本人
基本观点:
第三章各安其位第四章明治维新
相关的介绍:
第五章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第六章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第七章情义“最难承受”第八章维护名誉第九章人情世故第十章道德的困境第十一章自我修炼第十二章儿童教育
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三)评价:
川岛武宜;
关于本书首先要谈的是著者令人惊叹的学识能力。尽管著者一次也没有到过
日本,但她却搜集了如此众多和非常重要的事实。虽然这些事实是些一目了然的
日常的事情,可著者正是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
化的全貌。著者还在分析这些事实的基础上导出基本的然而对整体来说又是具有
决定意义的诸特征。当然在观察各种事实时会有某种误解,有那种不充分的地方。
尽管如此,著者所进行的这种深刻而又敏锐的分析仍令人赞叹不已。
知乎网友:
《菊与刀》是一本好书,但对于里面关于东方文化的介绍,东方典故的理解,
需要带着辩证的眼镜去看待。当然,每一个故事去查阅相关资料,求证自然比较
累,但收获也会很多。在阅读的体验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能看到一个美国人眼中
的日本文化,也能看到一个纸面上的美国文化。加上我们自身是中国人,再用一
个东方的视角去审阅,相信一定很精彩。
自己的评价:
看了这本书,不得不惊叹的是作者可以仅凭资料,而不到实地寻访就能写
出这本著作。也好奇于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奇妙之处。尽管这本书在当时是广受好
评,但是,放在今天来看,有些地方确实是有错误存在的。网络上对其的评价也
是有褒有贬。在书中有不少论点都建立于美国与日本的不用之处的比较,其实说
实话,我觉得作者参杂的个人情感也不少,民族自豪感式地认为自己国家的情况
才是正确的、符合情理的。当然,我自己也没有去过日本,对日本人的印象多是
从历史书和有关书籍当中得来的,孰是孰非,也说不清楚。
三、摘抄
一个人要是有所畏惧,那么他就不是神,也不是不可触碰的存在了。
虽然每个灵魂原本都闪耀着美德的光辉,如同一把新刀,但是,如果不勤于磨砺,它就会失去光泽。如他们所说的"自身的锈迹",它和刀上的锈迹一样有害,因此人们必须像磨砺刀剑一样对待自己的品行。光辉的灵魂一旦被锈迹掩饰,所有需要做的就是再磨砺一次。
人们只有自己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会有不寻常的宽容。
四、参考文献
1、《菊与刀》(插图评注版)
2、百度百科词条《菊与刀》
3、知乎《菊与刀》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