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国界的仙界时空写作
——以《瑞普·凡·温克尔》、《烂柯人》为个案的比较分析
摘要: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瑞普·凡·温克尔》中的主人公喝下不知名的酒后一觉睡了二十年;中国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有一故事“烂柯人”,主人公王质在石室山中观仙人对弈,“俄顷烂柯”。两部作品诞生的国家和时代皆不同,却有相同的母题——山中时间和现实时间的不对等,然笔者认为这一母题在两部作品中的作用和蕴意皆不相同。
关键词:仙界时空逃避主题观棋传说历史书写
《瑞普·凡·温克尔》的素材取自于德国民间故事《彼得·克劳斯》,华盛顿·欧文通过人物和背景的改变,将之改编为具有美国特色的短篇小说。因欧文借鉴欧洲民间故事的行为,英国散文家威廉·海兹利特批评欧文是一个“撇去奶油的人,然后巧妙地从我们最著名的、最幸福的作者那里盗走了样品”,将其列为文学窃贼。该故事讲述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一个美国男人瑞普·凡·温克尔为了逃避妻子的唠叨,去山中打猎,然后在山中遇见几个奇怪的人在玩九柱戏,瑞普偷喝了一口他们的酒,便一觉睡去,下山后发现已过二十年,美国已从英属殖民地转为独立自治。
《搜神记》中有有一故事《狄希千日酒》:“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亦千日醉。”
此故事亦可表明酒醉千日,在中外皆不罕见,这个故事只停留在奇闻方面。而《瑞普·凡·温克尔》不仅在程度上有所增加,在哲理意义上亦较前者丰富。华盛顿·欧文的意图不仅仅是创作一则趣闻性质的小说,而是创作带有历史文本意识的并反映美国社会更迭的小说。
中国南朝梁任昉编写的《述异记》,记怪异之事,中有一故事: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此类有关仙境时空的故事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罕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中记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后遇二女子,姿质妙绝,见刘、阮,“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二人停半年还乡,子孙已历七世。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故事《贾奉雉》,主人公贾奉雉入洞府修道,神仙见其情缘未断,遣返归途,“月前夫人忽醒,屈指百余年矣。”
一、“逃避”主题中国仙游题材往往包含两方面的蕴意:一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即避世动机;二是对仙境世界的向往,满足底层人民和知识分子各自的需求。而仙境并不一定是蓬莱仙山等仙人之所,亦可以是象征着理想世界的平行空间,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是《镜花缘》中的君子国。而仙境传说,是六朝志怪小说的重要题材内容之一。魏晋三百余年,政治的分裂、经济的凋敝、社会的动乱,促使乱世人民借助道教信仰及仙境传说来满足其缥缈的心愿。神仙道教所揭示的理想乐园结合源远流长的乐园传说(昆仑山和蓬莱山),就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仙境传说。
《瑞普·凡·温克尔》同样有“逃避”的主题。独立战争时期,人民浴血奋斗,他在山中酣睡,他不是幸运,而是逃避现实,逃避斗争,逃避家庭和社会给予的责任。“他已从那婚姻的枷锁之中挣脱出来,因而能独来独往,出入自由,丝毫不用再惧怕温克尔夫人的雌威。”六朝时的仙游题材小说是寄希望于来世或仙境,而《瑞普·凡·温克尔》中的瑞普则是酒醒后回到现实世界,从而挣脱了一切束缚,“被人尊为和视作村中一老和‘战前’旧事的一部活史乘”。他不满现状,有遁世倾向,到山里去寻求解脱和理想的生活,“寻求某种理想”成为瑞普的深层心理要求。
六朝小说中的仙境游历传说大体遵循着这样一个基型结构:主角出发,由于特殊的机缘或引导,误入仙境,经历一段奇缘后,重返人间。而“烂柯人”遵循了这个结构,但其并未如《瑞普·凡·温克尔》般描写现实世界的生活,从而比对前后差距。“刘阮上天台”和“烂柯人”描写的是仙境生活,从而达到和读者所在的现实生活的对比,表现的是对仙境的向往。
二、作者意图差异虽然两部小说都通过压缩时间表现瞬息万变的人世,但是两者中蕴意并不相同,而因时代背景的差异,作者的意图亦不尽相同。
《烂柯人》其沿袭观棋传说——即古仙人博戏说,弈棋和仙界时空紧密相连的叙事模式。六博为古代变化复杂而高深的博戏,传说古仙人以棋局观世事,认为棋局虽小,变化莫测,以此隐喻“世事如观棋”。因此,汉朝以六博为神仙悠闲洞测世事的象征。如四川成都市郊出土的《仙人六博》画像砖,图中两仙人肩披羽饰,相对博弈,背景上有仙草、凤鸟为陪衬。这类“仙人六博”,是汉画中的常见题材,它与南朝陈张正见《神仙篇》中的“已见玉女笑投壶,复睹仙童欣六博”等文字正相吻合。而陈成军认为“六博不仅仅是一种博戏,是一种娱乐活动,其棋局还是重要的占卜用具,是连接神仙与世俗民众的中介,具有一种无声的代言功能”,汉墓中的仙人六博图已经具有隐喻仙界时空的意味。
六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了一段和“烂柯人”颇为相似的观棋传说:
昔有人乘马山行,昔有人乘马山行,遥望岫里有二老翁相对樗蒲,遂下马造焉,以策柱地而观之,自谓俄顷,视其马鞭,摧然已烂,顾瞻其马,鞍骸枯朽。既还至家,无复亲属,一恸而绝。
由此可见,弈棋这种娱乐活动与仙界时空及生死命运联系在一起,六朝传说中棋戏的安排已成为神仙造型的一个重要意象。时间在棋局中被压缩,处于凝固状态,在“俄顷”中忘却世事,没有外部环境的压迫,亦没有时间流逝的惶恐。然他们都会从棋局中醒来,重返人间,世间早已沧海桑田,私以为如“烂柯人”这类观棋传说意指人间的荒谬和虚无,劝诫世人莫过于在乎人间的荣辱起落。
不同于“烂柯人”等仙境传说中“山中一日,世上百年”中所折射出人世荒谬的目的,在《瑞普·凡·温克尔》中,作者利用神话巫术将时空大加收缩,使美国经历了一场大革命,而主人公瑞普恰好避过了这场革命,而作者所看重的是瑞普上下山前后的变化,并非是“仙境”本身的喻指。该小说在叙事上呈回字形结构,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历史书写意图。
“欧文交叉运用历史材料,将许多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历史场景编织起来。作品一开始就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历史,即荷兰殖民统治和英国殖民统治的开始。”欧文有意借这篇小说描写从英国殖民统治向美国民主自治的变化,而小说中的种种细节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美国独立战争仍持保留态度。例如瑞普回村后,以前悠闲的谈天说地被政党争辩取代,昔日安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瑞普并不为国家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感到欣喜,他所兴奋的是自己挣脱了婚姻的枷锁,美国独立的意义在何处?瑞普是儿子和他的父亲一样是懒鬼,即使乔治·华盛顿代替乔治三世掌握了政权,但是小酒馆的外面依然挂着乔治三世的画像。
历史的对照是整篇小说的叙述基调,作者对美国独立革命前后的历史进行比较,并通过瑞普的形象再现。看似巨大的改变其实都在形式上,例如画像的改变和村上的氛围,但是人民深层的精神核心仍然未变。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谈到“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其认为中西文化有共同的基本信念和核心价值。母题和写作技巧可以当作巧合,但是反复出现相似母题就值得深思其后所隐藏的深层蕴意。《瑞普·凡·温克尔》和“烂柯人”在时代背景、文化喻指上实有诸多差异,然却有相似的“逃避”主题,在这次层面就可证“心理攸同”的说法。
参考文献:
萨克文·伯科维奇,《剑桥美国文学史》,蔡坚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晋)干宝,《搜神记》,马银琴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
3.(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
4.(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点校,《异苑》,中华书局1996年版,P48
5.和勇,《论六朝志怪小说中仙境传说的类型及其成因》,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3月第29卷第2期
6.陈成军:《试谈汉代画像砖、石上的六博图像》,《文物天地》,2000年第5期
7.杨金才:《从瑞普·凡·温克尔看华盛顿·欧文的历史文本意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11月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