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面面观
摘要:《小说面面观》是英国评论家E·M·福斯特唯一的文学批评专著,由几个讲座(克拉克讲座)汇编而成。全书分故事、情节、人物等八个部分,以具体作家和作品为例,讲解小说这一文类。笔者将对本书中人物一节中提及的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进行探讨。
关键词:扁形人物圆形人物
《小说面面观》主要谈论小说的构成元素,例如故事、情节、模式等具体内容,呈现出不同作家对不同题材的处理和组合方式,不似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所谈的“轻”、“快”、“繁复”等宏观的小说风格或技巧。因为文章是为克拉克讲座准备,故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有意避免使用长篇幅的理论,以保持演讲时的趣味性。此书我感触最大之处在于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我初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因莫里哀的喜剧,如今更想结合具体的小说来谈谈对此的理解。
一、扁形人物
福斯特在书中将扁形人物定义为:“所谓的‘气质类型’,有时也称为类型人物,有时也叫漫画人物。其最纯粹的形式是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而小说中哪个人物是扁形人物或圆形人物并不是由其在小说中的地位所决定,主人公也可能是扁形人物,例如《老实人》中的老实人性格单一;小角色也可能是圆形人物,例如《高老头》中的伏脱冷。扁形人物的塑造,大多出于作家某种思想观念,人物自身的素质或特性一般都比较简单,而其性格或外貌特点突出,往往可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
在福斯特看来扁形人物有两个优势:
1.“他们无论何时登场,都极易辨识——被读者的情感之眼认出,视觉的眼睛只不过注意到一个特定名字的再次出现。”以都德的中篇小说《小弗乐蒙与大里斯勒》里的主人公西多妮为例,这个女孩从小就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而后通过爱情游戏获得社会地位,其性格一言以蔽之: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感可以牺牲一切。对于这个野心家的形象,诸位并不陌生,左拉笔下的娜娜、莫泊桑笔下的杜诺瓦。扁形人物的塑造往往出于作家的某种意图,比如通过强调放大人物的某一特征来达到讽刺的目的,莫里哀通过《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虚伪”的人物形象讽刺当时的教会和教士。而有时候扁形人物的出现是出于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例如毛姆短篇小说《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中的“我”——阿诺德·杰克逊,他是位温和有教养的绅士,除此之外作者并不愿意在其形象塑造上再花笔墨,而他存在的意义就是反衬远离工业文明的主人公爱德华·巴纳德,从而体现作家对“原始主义”的态度。
2.“他们事后很容易被读者记牢。他们能一成不变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因为他们绝不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更易,这使他们在回顾中具有了一种令人舒心的特征,甚至使他们在创造他们的小说已然湮没无闻后仍被人牢记不忘。”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莫里哀《吝啬鬼》中的阿尔巴贡,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四人都是西方文学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从社会的认识意义和思想价值来说,他们无疑都是典型人物,然从性格的内在层次而言,他们都属于扁形人物。他们的性格中都有“吝啬”这一特点,但其吝啬的表现程度各不相同,他们的性格突出且单一,自始至终处于静止状态,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而作家需要的亦是人物性格中的“吝啬”,其他性格特点和主题不相干,作家自然不想在上面多花功夫。
不仅是在17世纪西方古典主义小说和戏剧中多有扁形人物,我国古典小说中亦不乏扁形人物。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都偏好描写扁平人物,人物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从而达到神化的效果。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而《水浒》诸人亦是可一言以概之。其后的《镜花缘》中女性形象多达百个,但大部分都只有一个特点,或善珠算,或善剑。即福斯特所言的“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二、圆形人物
福斯特并未给圆形人物下一个清晰的定义,只是举一些具体作品中的人物来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圆形人物,“当其中包含的要素超过一种时,我们得到的就是一条趋向圆形的弧线了”,这句话是文中最靠近圆形人物的定义。相比扁形人物,圆形人物要求作家对他们作出全方位、多侧面、多视角的性格刻画,而往往一部优秀小说的主题就是通过作家对圆形人物的刻画来表达。
笔者认为圆形人物亦有两大审美特征;
性格是丰富、复杂的,不是简单、一目了然的。故往往圆形人物出现在情节结构复杂、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与扁形人物相反,圆形人物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概括其性格特征。而有的小说没有复杂的叙事结构,而采用细致的人物心理分析,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使得读者能够窥见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性格特征。例如《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尼科夫,这个形象极为饱满,他自负且懦弱,既果决又犹豫,在小说中他的性格变化是个流动的过程,并非单一的、静止的。纪德认为“在陀氏的作品中,;令人困惑的是双重人格并行不悖,每个人物都意识到自己前后不一致,意识到自己有二重性”,陀氏将自己的矛盾和易变分散在小说人物形象中。
性格是发展变化的,并非凝固不变,圆形人物在作品中的每一次出场,其性格的不同侧面都会有所表现,读者因此能体会到其性格的多面性和变化性。
以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例,刚出场的安娜举止端庄,劝告嫂子原谅花心的丈夫,而后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第一次见面,“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当安娜和伏伦斯基在一起后,丝毫不掩盖两人的感情,由于内心的不安和对感情的不信任,她变得敏感暴躁,“我要惩罚他,摆脱一切人,也摆脱我自己”,最终卧轨自杀。安娜的性格直到生命终止才结束发展变化,安娜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截然不同,作者以安娜性格的展现和发展为线索之一,是叙事结构中的人物结构。
有些小说中圆形人物不止一个,《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列文以及吉娣,其性格皆处于流动状态。而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亦如是,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无论是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还是秦可卿、尤三姐等次要人物,皆不能以善恶二字轻易对其性格下定论,正是多个圆形人物的交织构成了《红楼梦》的可阐释性。
任何一部作品都存在圆形人物或扁形人物,如何放置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是作家写作能力的一种体现,私以为真正优秀的作品无一人多余,无一事无用。所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都能称为圆形人物,人物通过多层次的“微型对话”显现出自己性格的复杂性,例如《白夜》和《地下室手记》中的主人公,小说中没有宏大的环境和繁多的人物,只有大段大段的人物独白,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其性格的丰富性和多变性。
参考文献: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
纪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沈志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草婴译,现代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