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引言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遍的年份,但在黄仁宇先生的笔下却是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集结年。此书不仅凭借“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声名鹊起,它独特的写作手法同时也在文学界享有盛名。此本书我初中便看过,但是当时是着眼于其中的历史观点,并没有去关注它的写作手法。而今日我所要主要探讨的就是此书的写作方式与其带来的效果,其史学观点并不是此文的重心。
《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是迂回于出版社的商业性与学术性之间,表现为游走于学术性与通俗性读本之间,是一部挤压于学术性与通俗性之间呈现为历史性与文学性混杂的读本。①
此书我断断续续已看过三遍,不可否认的是在不同年纪产生的观感是迥异的。但是我享受这种迥异的阅读体验,我能借此感受到自己思想的嬗变,如果没有变化不就代表多年来自己没有任何长进吗?
内容概述
黄仁宇不仅在治史方法上偏离通行的研究范式,而且在历史表述方式上也另辟蹊径,以叙事史学的手法,在学院派历史书写主流之外,探求更具阅读亲和力的历史表述的另一种可能。②
我主要从横向写作和人物选材两个角度分析《万历十五年》,分析这两种写作技巧带来的效果。此书以万历十五年为中心展开叙述,而非以人物为叙述中心,这种方式明显迥异于纪传体和编年体。横向写作使文章结构紧密,相比纵向更能凸显不同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使万历十五年的内涵更为丰富。
而《万历十五年》的人物选材也颇有深意,选择了社会身份不同的几人从其在万历十五年的经历细节去阐释这一年的与众不同,正是因为这几人身份的迥异性才能更为全面和公正地证明黄仁宇先生的史学观点。故此书的人物选材颇为有深意,不同阶层的几人却拥有相似的不圆满。或者说为什么他们身处不同的位置,但是失意之处如此相似?这就是作者人物选材的目的,为了使观点偏于狭隘,故而去归纳六人的共性,从而得到制度是一切的源头的结果。
关键词:万历十五年横向写作人物选材
理论与方法
细读法,对于文本进行梳理
举例论证法
拓展与讨论
横向写作
此书贯穿全文的关键线索是“万历十五年”,故书中选取的人与事都是万历十五年的横截面。这迥异于纪传体按照人物来安排布局的方式,也迥异于编年体根据年份按部就班的叙事体系。
在此之前,万历十五年并不为史学家所看重,其缘由不过是在明朝将近四百年的历史中这一年实在是平淡无奇。而黄仁宇先生所做的就是将这一年的微末小事串联起来解释后来诸事的起因,比如。这是由细节展现出的历史,明朝衰亡之气已显露,制度迫使每个人殊途同归,得到了失败的结局。
横向写作带来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人们能够更直接地看到万历十五年与重要人物的纠葛,万历十五年成为了真正的核心。作者真正想探讨的是明朝所出现问题的症结,而万历十五年就是作者举例说明的一年。如同作者在自序中所写“笔者以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
相比于纵向写作,横向写作的对比性很强,而这能够带来心理上的冲击。比如华盛顿和乾隆死于同一年1799,两个差别如此之大的人竟然是同一时代的人,故中西方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并且横向写作减少了读者的负担,使之在阅读时不必思维乱飞。
并且横向写作是事件中的潜在联系更为明显,在同一年份发生的事皆有因果关系。例如在万历十五年,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建州酋长正在吞并附近的部落,故他派兵征讨然后失败,故而上奏折参改剿为抚的主张。而申时行认为此不值一提,没有去追究酋长,而这个酋长继续肆无忌惮地发展,他的名字是努尔哈赤。③
人物选材
作者有目的地选取了六个主要人物,使用传记体的方式叙述他们在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种种小事,有趣的是他们性格与社会身份迥异,但是都没有得到一个好结局。这种情况并非由个人原因可以解释,而是与当时弊端百出的制度密不可分。这六人中有权力中心的皇帝,位高权重的能臣,地方上的官吏,手握重兵的武将,权力之外的名士。在万历十五年在他们的人生中也只是稍有微澜的年份,可细细思索,失败征兆已经显露了。他们六人围绕着万历十五年这一中心,共同阐释了明朝所出问题的症结。不得不说,作者的人物取材使他的文章更有说服力,六人悲剧性的命运是整个明朝社会的问题,而非某一阶级或群体所造成。
2.1皇帝万历
1587年,万历皇帝24岁,但登上皇位已经已经十五年了,而离首辅张居正逝世也已过去五年。即使远离了首辅张居正对其的制约,但是他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自由,群臣仍以劝诫他为任。九岁登上帝位,万历皇帝和慈圣皇太后给予了张居正足够的尊重和信赖,可以说张居正在皇帝和两位皇太后的心中始终是个忠臣,即使有人上奏称其居心叵测。
这种情况直到1582年年底才有所改变,不断有人落井下石般揭发张居正的罪行,而明确的证据使年轻的皇帝怀疑自己以前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个不幸的错误。自诩节俭的张居正出行排场豪奢,家中有巨财,这让宫中开支紧张的万历皇帝心中充满了被欺骗的愤怒。
1583年,万历已经禠夺了张居正三个儿子的官职,撤销了他太师的头衔(明朝两百年来从未有人获得)。从皇帝盛宠之臣到死后抄没家产,张居正死前或许料到了这个结果,可是死亡来得太突然,他还没有做好准备。
被称为野心勃勃的张居正死后,年轻的皇帝并没有得到他想象中的自由和快乐。他逐渐明白即使张居正和冯保不在了,群臣仍然约束着作为君主的他,而群臣需要的只是一个履行职责的皇帝。他未来的几十年将会重复过去的九年,他的生活充满了单调和疲劳,只要他妄图去做出一些改变,将受到群臣的笔诛口伐。而身处权力中心的皇帝成为了制度的提线木偶,无法脱离和掌控制度,没人在乎他的想法。
于是皇帝选择了消极做事的态度,对一切都漠然视之,其动机起初是报复心理。文官阻止他立心爱的皇三子为太子,选择的方式是威胁或者逼迫,只让年轻的皇帝愤怒又无可奈何,因为皇帝明白不可能把他们全都杀了,于是皇帝想出一个高明的做法。既然文官断他的念想,那么他就断文官的念想。不补官的做法使得文官丧失了升迁的可能性,文官们鞠躬尽瘁一生既得不到物质上的报酬,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对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文官而言的确是毁灭性的打击。那么是什么导致位高权重的皇帝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雄心,压抑自己的性格?
2.2首辅申时行
1587年,申时行52岁,出任内阁首辅已四年。虽然是被命运推上这个位置,但是申时行仍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履行作为首辅的职责。甚为有趣的是他看见了以精明出名的张居正所忽视的东西: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是文官。
作为首辅,申时行与张居正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文官集团的态度。张居正凭个人喜好决定文官的罢黜或升迁,他偏激的政策得罪了全国的读书人。而申时行洞察了文官的双重性格,努力地去平衡文官身上的“阴”和“阳”,他处事往往被看做是无原则的,但是这种委婉的方式却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万历十五年的京察,考核的结果显示了他对文官的诚意,而这种诚意得到的是文官集团对他品行的认可。
但是申时行的这种方法虽然顺应了制度,但是无法改变制度的没落。而年轻的皇帝经过张居正事件后,内心对官员产生了怀疑,而这种怀疑使皇帝与文官间有了隔阂。皇帝的不配合,层出不穷的问题,文官集团的纠葛都使申时行感到疲惫,故申时行的方法只能稳定这个以道德为主的制度,而无法改变这个制度。
在文官与皇帝的对抗战中,申时行左右逢源,努力地平衡两方的关系。但这一点在文官眼中是他软弱的象征,而他帮助皇帝拖延立储的做法彻底惹怒了文官集团,文官集团不再信任他,那么他这个首辅做得就十分艰难了。
万历十九年八月,申时行回到了故乡长洲,结束了他的首辅生涯。而万历十五年时他的首辅生涯才到一半,但他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改变这现状了。制度的权力在文官手中,而所谓的文官之首首辅申时行并不是权力的掌握者,而只是制度的维护者,使文官与皇帝之间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这本应是皇帝的工作。那么为什么他如此努力周旋,文官集团与万里皇帝仍然渐行渐远?
2.3逝者张居正
1587年,张居正死后四年,家产被抄收,儿子的官位被禠夺,死前的太师称号被撤销。但是这个国家仍然笼罩着张居正的影子,他的政策,他提携的官员,仍在这个制度内发挥余热。
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皇帝消极怠工的情况下,有能力的文官逐渐失去了信心,心术不正的文官大肆敛财。而申时行能做的只有协调,他没有张居正那样的权势和手段去打压文官,也没有张居正那样的盛宠和威信去劝诫皇帝,不过也正因这样他才安稳地能活着。
曾经是这个庞大帝国决策者的张居正,在死前改革得不到顺心的发展,在死后马上被攻击讨伐,那么又是因为什么?
2.4官僚海瑞
1587年,海瑞于11月与世长辞,死时在任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海瑞的一生引人争议,他在当时可谓是特立独行,故黄仁宇先生给他的概括是“古怪的模范官僚”。而海瑞与他的同僚们最大的不同是他不相信道德标准的约束力,他崇尚法律条文,而他把这一点付诸实践,但是矛盾的是他同时也是伦理道德的坚决信奉者。
历史上的清官和直臣每个朝代都有,但是只有海瑞可以说名垂千古。简要的分析后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他的运气实在是好,他与严嵩一派作对后,凑巧地位稳固的严嵩被嘉靖皇帝免职,他之前的作为就被认为是不惧奸佞;他上奏疏指责嘉靖皇帝,皇帝大怒后将他关在狱中十个月,皇帝尚未对他进行判决便驾鹤西去。其二是他比之前的清官清廉的更为彻底,比之前的直臣更为大胆,加上这个特殊时代的加持,他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格外不同。
在后来的万历皇帝和文官眼中,海瑞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麻烦。他满怀热枕,妄图恢复洪武皇帝时的律法去改变官场的现状,而这动摇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故他受到了排斥。而退休在家对海瑞而言莫过于是最痛苦的惩罚,因为他心忧这个国家和民众,他想做事的事尚有很多但是施行的可能被剥夺了。而海瑞深受儒家思想洗礼,故而他没有走向绝望的深渊,仍严于律己以保持自己晚节的完美,这一点是十分不易的。
1585年海瑞被重新起用,这无非已经让他的信心重燃,可惜他已经不熟悉他远离了十五年的官场和一个截然不同的皇帝。朝廷给予他的职务在南京就已经表明了起复他的意图,他只是作为一个“吉祥物”,然而海瑞如何能甘心。故而他提出的新主张的后果是朝野震动和一发不可收拾的争辩,这个曾经的模范官僚仍然宝刀未老。事情的结尾是万历皇帝亲自做出了结论:“词多迂戆,朕已优容”,④而这来自皇帝的评语于海瑞莫过于晴天霹雳。
而在万历十五年海瑞的死去代表的是一种改变方式的彻底失败。张居正想通过新的政策的出台使帝国得到改变,而海瑞是试图恢复洪武皇帝拟定的制度去改变帝国,而他们的死亡又宣告了各自的失败。同样是对这个帝国抱有极大的热枕,那么为什么他们的理想的结局都是灰飞烟灭?
2.5武将戚继光
1587年,具有戚继光逝世还有一年,他已经被罢免其职务。这个战功赫赫的武将曾经得到武官所能得到的所有荣誉,然却在贫病交迫中死去,在人生的结尾处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因为张居正他能够顺利地进行军备改革而不需要担心文官的施压,也正是因为他和张居正亲密的关系,罢官三年后皇帝仍然不肯起复他。
戚继光是个聪明的武将,这一点毋需质疑。他不似海瑞那般横冲直撞,他没有去触动整个国家体制,而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最大的改变。整个国家是由文官集团做主的,武将的地位本就十分的尴尬,故戚继光能够在这种格局下有所作为是相当不容易的。他的军事改革即使努力地避免矛盾,但都避不开触及文官集团的利益,所以最后他不得善终。
如同黄仁宇先生所言“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戚继光是十分清醒的,所以他寻求其他力量的支持,文官集团中的谭纶和张居正对他的支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功。而戚继光不同于其他武将那般直白,他也愿意显露出自己在儒学方面的见解,这自然能够得到文官的好感。
在我看来戚继光应是不后悔与张居正的交往,如果没有张居正,即使他的军事能力如何卓越,也只是明朝诸多武将中的一个。而失去戚继光的朝廷,在军事方面再也没有什么突破,那么这个衰老冗杂的朝廷又如何敌得过年轻热血的八旗军呢?
2.6名士李贽
1587年,李贽60岁,是生活在泉州准备剃发为僧的哲学家。他被视为离经叛道,但他也是儒家的忠实弟子。他以在狱中自杀挣扎两日后死去为结局,纵观一生,他的确是不幸的。这个已经定格的时代允许他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却不能允许新的思想得到孕育,况且他的思想以批驳居多而立论少。
李贽的思想往往是自相矛盾的,所以他的思想说服力有限。例如他赞成寡妇守节殉夫,但是又为卓文君平反,“归凤求凰,安可诬也”⑤;斥责王莽和张角等造反者,但是又原谅了作乱的冯道。他批评那种没有将自己的私人利益和公众的道德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的生活却一直靠这些被批评者接济存活。故李贽的思想缺乏系统性的整理,而且他一直在反对和批评,但是又拿不出解决的方案,所以他的思想影响力和号召力实在有限。
既然对官僚生活不满后离去,何必又在文章中屡屡提及官僚生活以致招祸?在多数文官看来,李贽的思想与儒家背道而驰,而随着他名望的增加,那么他必然会成为很多人的眼中钉。李贽即使坚持自我提出了新思想,但他也看到了现实,所以他也是绝望的,这个国家不会因为他的思想而有所转变。
评价
黄仁宇先生在此书中采用的写作方法在史学中是极为稀奇的,横向写作和结构的布局都使这本书在文学界也能享有盛誉。首先选择万历十五年这个年份就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行为,这是为以往史学家所忽略的一年,但是这一年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十分的关键。《万历十五年》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大历史观”,其写作方式和小说化的叙事方式都为此书增色不少。
黄仁宇先生将明朝的衰亡归结于以道德代替法制的国家制度,而最让人敬佩的是黄仁宇先生为证明这个观点所做的旁征博引,这显现出其身后的史学功底。在我看来,张居正和万历十五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万历十五年一切都是由张居正死去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波澜。
这个国家已经无力回天,张居正在政治上做过改变,戚继光在军事上做过改革,李贽在思想上发过新声,但是都没有改变这个国家的制度。而文中所涉及的人物都没有得到人生的圆满,这种圆满并不是指长寿或顺畅的道路,而是指他们的人生理想和抱负都没有得到实现。如此而言,便不可认为这是个人性格导致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禁锢了他们,制度的末路已经影响到每个人。
结语
这本书我看过三遍,每一次的感受不同,这次我的感受最深,或许是因为我这次对整本书进行了梳理。这一点使我非常的满意,将人物的一生串联起来,使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更为透彻。我很遗憾我是断断续续地写完了这篇文章,而不是一气呵成,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不通顺。而这次的文章和以往有一点不同,在写之前我并没有去看任何一篇关于此书的论文,或许是因为在写之前与老师进行了交流,所以不会担心自己方向的错误。
这是我至今为止写过最长的论文,写完以后称得上如释重负。有一点我感到很惭愧,由于我缺乏对明朝历史的丰富知识储备,故不敢妄提观点,也不想以主观的情绪去评价这些人。我很满意自己这次的思路,没有模糊不清的方向,所以写作过程可以说是愉悦的。我最近认为自己的写作走入了误区,我并不能把握好客观评价与主观观感之间的平衡点,偏于客观我的文章就会成为书的简要概述,偏于主观我的文章就成为了读后感。
注释
①出自杨乃乔的《文学性的叙事与通俗化的经典——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
②出自王春敏的《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摘要
③此事见于《神宗实录》页3611-3612
④出自《神宗神录》页3128,全句为“海瑞屡经荐举,故特旨简用。近日条陈重刑之说,有乖政体,且指切朕躬,词多迂戆,朕已优容。”
⑤出自《藏书》卷37页
文献引用
杨乃乔,《文学性的叙事与通俗化的经典》——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J】,文学艺术论评(2007年12期),106页
王春敏,《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
王占君,《万历皇帝》,华夏出版社,2011年0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