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微读书报告
专业:行政管理2班
学号:173010102
姓名:李言晨
引言: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既然如此,著者又何以把《万历十五年》题作书名来写这样一本专著呢?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上午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就此开始。
作者简介:黄仁宇,男,1918年生于湖湖南长沙,美籍华人,赴美求学,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
出版国家总体影响: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且另有日文、法文、德文,中文等版本。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1982年英文版荣获美国国家书卷奖和1983年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和评论界的关注。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目录:
自序
第一章万历皇帝
第二章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内容:黄仁宇先生以1587年为切入点,不同于以往纵向叙述,从横向切割,通过横向解剖这一年中各位著名人物的经历、悲剧结局,展现明代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的问题,从而分析问题的症结。本书分为7章,通过各方面人物的经历,有天子,有首辅,有名将,有清官,还有追求自由的名士,他们经历苦闷、坎坷,最后或身败或名裂,无一善终,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是“时代的悲剧”。从中,作者得出了“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这一结论。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万历十五年平淡无奇,明朝注定灭亡。”也就是说,在平淡无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导致了一个不平凡的大帝国的灭亡,这实在是非常经典的。你仿佛看到冰山上面的一角,然后感觉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冰山,在支撑着它,使你认清一个历史的必然性,明朝的灭亡并不是决定在李自成打进北京城,而是决定在万历十五年。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万历皇帝是具有绝对权威,自己可以随心所欲,但在儒家思想的拘束下,张居正、申时行等代表的士官阶层对皇权却是一种无形的钳制。这与西方的三权分力是不同的,三权分力讲究平等,而一士官阶层对皇权的钳制则是不平等的。士官对皇权要尽忠、尽孝、尽义,是为了辅佐皇帝,而在道德上给予的拘束。这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士官对自己也是从良心上,道德上要求自己。这就造成了重礼轻法,重道德轻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围了。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有自己的良心,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在家国同构的社会,讲究尊上敬祖。尊上为忠,敬祖为孝。自古以来,忠孝占据着封建王朝的最高地位,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中的礼可以用于治国,孝可以上升为忠。观其《万历十五年》一书,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等,哪个不是先强调家,再来治国的呢?例如万历皇帝9岁即位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太小登基但皇帝制度都要求他行为举止是一个君主而不是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也是因为他年龄小,所以他身边一直有人辅佐,比如慈圣皇太后,首辅张居正,然而他们的帮助并不是出于皇帝本人,而是万历所代表的位置,同时也是他们的责任所以他没有任何自己的选择没有自己的思想,直到张居正死后,他才迎来了他帝王生涯中第一次自己的统治,为了显示自己有治世之才,重新丈量土地,同时也拔出了许多大明王朝的黑历史,他第一次认识到政治的黑暗与自己的无能为力,最后罢工三十年,碌碌无为死去,成为活着的祖宗。
参考文献: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何良臣:《阵纪》(《丛书集成》本)
席书朱家相:《漕船志》熹宗实录(台北1967版)顷梦原:《冬官纪事》(《丛书集成》本)《孝宗实录》谢承仁、宁可:《戚继光》
学科理论、学术观点:对于“大历史观”,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一种系以宏观历史之思,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即“把握”是宏观的,研究仍是微观的。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黄仁宇的研究显系后者。在黄仁宇“大历史”的范畴内,分析因果关系及其历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对其他细端末节,不过分重视,甚至每个历史人物的贤愚得失,都认作次要。对此,他解释说:“纵使事实之衍化对们个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时看来为荒谬不合理,可是把这些情事前后连贯,又从超过人身经验的角度看去,则它们有其意义;最低限度,这些事迹使们知道们生命旅途之原委。”尤其对于学习历史的人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历史应当或不应当如何展开,因为它一经展开就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无须人们从主观上加以想象或构造,人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历史何以如是展开的。
中国的官僚体制,以道德代替法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人们理智上的自由被压缩在极小的范围之内,所以其社会发展程度必然受到限制。道德与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与法的位置。文官集团的弊端
总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摘抄: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评价:黄仁宇先生的名著《万历十五年》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截取了明末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这一历史瞬间,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角度,详细分析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六个人物的政治和生命历程,探寻这些人物身上产生悲剧的规律。然而,任何事物都难以十全十美,作者在解读历史文献和评价历史人物方面也存在某些疏漏。在解读历史文献时,史料分析应当全面,不宜根据个人偏好进行选择,否则就会出现误读历史文献的缺憾,而这种缺憾即使在本书也有发现。出自历史的逻辑与《万历十五年》——兼论其中的某些疏漏朱晓鸣易承志
我的评价:黄先生的大历史观下的大明,以及其笔下的历史人物,成于大历史背景下的全貌,但是有败于大历史观下对人物对时代分析的不够透彻、有时对人物或事物的评价总结甚于偏颇,为了强调其中的观点,片面的引用了部分史料,使之不够完整,。尽管书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但这些缺憾瑕不掩瑜,从整体上说,《万历十五年》仍然是一本值得认真研读的史学名著。书的内容上来说,作者写明代万历十五年间发生的事件不仅反映了明朝的起伏,并且揭示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王朝兴替,道德,法律,伦理与皇权的种种在文中可以一窥管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