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言与文化有感
《语言与文化》是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关于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这本书篇目相比其他书目可以说很少,可以让人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获得语言与文化的一些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本书一共只有八章,第八章也是总结,每一篇虽都很短小,但是都是内容和资料都很丰富,没有废话,角度新颖。
第一章是书的引言部分,指明语言与文化是有密切的关系,而这本书也是分为六个阶段来描述。
第一,从词语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每个国家的语言最初通行的含义和现在的大有不同,要追溯其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它有趣的语义,英语的pen是从拉丁语的penna原义是羽毛,最初是严格的用于鹅毛笔,所以在古代凡是和羽毛相关联的代表笔尖坚硬的文具。现在想想,古代用的大多是毛笔,其材质不说是同一种羽毛,但是大多都是用动物的毛做的。也就是说还是有相关的联系的。
当然,除了羽毛,书中也还有其他的举例,如墙、眼、针等从演变历程来看,都可以发现它本身的词都与文化有关。而词不管在后面如何的演变成为其他的新词语,都是和它本身有相关的联系的。
第二是从造词心理看名族的文化程度,作者先从中国的少数民族举例说明,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把“妻”叫做“穿针婆”,把“结婚”叫做“买女人”,从中可以鲜明地映射出女人在其社会的地位之低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其民风的粗犷与落后。而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麻布、衣服和被是区分不了的,因为这三样东西是“三位一体”的,它的质料是麻布,白天披在身上就是衣服,晚上盖在身上就是被。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从造词心理还可以看出其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何为“借字?”借字是指一国语言里所羼杂的外来语成分。也就是说从借字成分来说就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而中国的对外交流中以丝瓷茶为主。而什么葡萄、苜蓿、槟榔等都是从外国引进来的。这借字也分为四种,声音的代替、新谐声字、借译词、描写词。
第四从地名看民族迁移的踪迹。地名是提供给语言学家最重要的证据来证明考古学家的话。作者首先举了外国的例子来说明有些殖民地的变迁,中国古代民族交通的变迁,又或者是战争流亡的百姓为了纪念故土取的新地名。
第五从姓氏和别号看名族的来源和和宗教信仰。小时候我们就开始在背“赵,钱,孙,李……”这些姓氏,其实我最感兴趣的姓氏就是像尉迟、慕容这种姓氏,这些都是一些部族的姓氏,而中国这个大民族就是古代很多个部族融合而成的。
姓氏和别号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像是这种回,哈,海等纯回姓都是以回教徒的谱系来作为基础的。如果在现在给我说一个这种的姓氏虽然不知道他们具体的宗教信仰是什么,但是之前知道他们可能是少数名族的,而像是马、白、丁,古这这姓氏我就不会想到少数民族,觉得是很平常的姓氏。
第六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有从表婚,分为交错从表和并行从表。
每次最尴尬的事就是我和父母回老家的时候遇到了人却不知道叫什么,我们家族有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大邻居小孩,按照辈分我要把他叫爸爸一辈的,但是他妈妈的哥哥娶了我妈妈的妹妹,我们都把她叫姑姑,所以我从来都是直接叫他名字,现在认真的读了一下这章节,觉得姓氏亲属婚姻制度真的是关系好复杂,不过,当中蕴含的本地的文化也是很浓的。像墨西哥的马匝特哥交错从表和并行从表都不能通婚。专属看亲属称谓来判断婚姻制度也是不行的,可以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名族,不同的文化所拥有的婚姻制度是有所差异的,我们要从它本身出发,追本溯源的去探寻。
最后一章是总结,对前几章的小结。我读完之后觉得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每个时代的文化生活都会通过他们的语言内容所表现,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闲暇之时,慢慢的了解一个时代语言与文化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