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提纲:三十六封书信中,龙应台跟孩子分享了自己成长环境,一个贫穷而缺乏养分的南部小渔村;安德烈向龙应台捍卫自己喜欢的摇滚乐与电影,为自己所谓的大人眼中的叛逆正言;也有通过一场球赛,引发出为谁喝彩与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同样也有母子之间睿智精彩的问答,一封封书信中有母亲的谆谆教诲,儿子的反叛依赖,母子间的相濡以沫。母子两人在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磨合中增强了互相的理解和信任,开始慢慢靠近彼此。
摘要:《亲爱的安德烈》是一部书信体散文,36封家书将龙应台和其子安德烈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及教育方式的差别细腻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关键词:亲情、教育、中西文化差异。
第一接触到接触到的龙应台老师的文章是《目送》,至今都还记得当时红了眼眶的感动。但那时的我还没有什么读书的习惯,也就没继续读其他的龙老师的文章。直到一段文字通过老师的口中说出:“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那以后我才开始去了解龙老师,以及《亲爱的安德烈》。许多人都谈过它,大都是从民族关系,民主政治,亲情关系,孩子教育等方面切入,我没什么文笔底蕴,对它也只能浅谈两三分罢了。
三十六封信,没一封会显得多余。正处于叛逆期的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严谨的母亲则谆谆善诱,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信中两人谈论话题天南地北,从时事政治到日常小事,从台湾小渔村到德国富裕的小镇,从旧时代到新社会,从民族问题到音乐电影。从道德价值观到人际关系交往。随着一封封信的交流愈发深入,不仅是母子之间感情逐渐升温,读者也随着作者的笔触获得成长。作为一个典型的小女子,我对其中的政治问题没多大见解,所幸书中语言通俗易懂,我就权当知识扩展。我更喜欢龙老师与安德烈之间日常中的温情,精彩的对话交锋。
我很喜欢其中的第28封信,名字叫“给河马刷牙”,也是开头那句话的来源处。也许是因为安德烈提出了一个也曾在我心里盘踞了许久的问题。他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是的,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儿女抱有很大的期望,并且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真正能成为父母理想型的只是少部分,而我显然不在其中。我不怕落于人后,不怕被人超越,却独独怕自己的平庸让父母丢脸,怕父母日渐老去的身影,眼睛里会流露出对女儿不成器的失望。我很感谢龙老师的回答,让我免于过分钻牛角尖而变成尖锐敏感的模样。
她回答道:“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是的,人活一世,心里的安适尤为重要,一世束缚的滋味倒不如平庸的体验快乐,就像书中提到的给河马刷牙的人一样。并不是自私不知进取,而是我始终相信着父母心子女心,父母一辈子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子女安好。一家人和和美美,不必有多好的物质条件,也是一种理想型。
而最让我感到羡慕的是作者与安德烈之间那种如挚友般的亲情,无话不说,似乎在一起永远都不会缺乏话题。我与我的父母则不同,我们几乎没有共同语言,话题永远停留在吃饭穿衣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双方的,在我看来父母子女有着天然而巨大的鸿沟,经历着几乎没有共同点的生活,自然没什么值得聊得。而在父母方面,世间大抵再也没有一个人会像他们一样那么的疼爱我。但中国父母的传统心理让我在他们心里始终是小孩子的形象,他们的爱太沉重,始终压抑着我,没有什么平等对话,更不需要我为自己的人生做什么决定,沟通与交流在我们之间显得困难。龙老师与安德烈之间的交流让我看到了与父母更好相处的可能性。
读一本好书能洗涤蒙尘的心灵,扩宽思维的深度。感谢龙老师,感谢《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让我收获许多,成长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