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看《返老还童》
初次看小说时,我被本杰明.巴顿奇特的一生的奇特所吸引,从他一出生便有了六七十岁的老头模样开始,他的一生注定了不平凡,有备受冷落嘲讽时,也有春风得意日,由于外表被耶鲁拒绝,事业有成年轻模样后又被哈佛录取,橄榄球球赛上对抗耶鲁出了当年被耶鲁羞辱的气,立了军功却因为外表太小被拒之门外,和孩子妻子越来越疏远,开始需要保姆去照料了,起起伏伏,人生几十年便过了,最终在童床上以婴儿的模样孤单的结束了一生。那时候更多的是感慨吧,有些可怜这样的本杰明,一生中除了短暂的一些刚好的时候,他大多数的日子是孤独一个人的,毕竟这样的人生不会再有第二个人理解了,所有人的时间都在不断流逝,可是本杰明是逆流,不容于流,跌跌撞撞。他的体验了许多人不会经历的人生,可他也失去了许多,在不该有的年纪有了新的身份和责任,就像小孩子穿上大人的衣服,不伦不类,别人会发笑,孩子会摔倒,本杰明说“我想做一个父亲……而不想做他的兄弟……我不想让我的孩子把我从小学校里接出来……我不想要任何托婴服务……”
后来我看了电影,我很庆幸我看了这部电影,没因为已经看过小说而错过这样一部好作品。电影依据小说改编,保留了小说的奇特性,比如本杰明.巴顿最初的人物设定。除此之外它还加了许多更深的内涵思考,情节人物也变得更丰富饱满。电影有两条叙述线索,一条为:在飓风来临之际,病危垂老的黛西躺在医院病床上,女儿卡洛琳念着尘封已久的本杰明的日记本,追忆着爱人的一生。另一条线索则是日记本主人公以旁观者的角度静静地叙述着自己的一生。两条线索各自展开,偶尔彼此交错,配合上飓风移动的路线越来越接近的新闻消息为背景,互相推动着故事发现,给人时空交错之感。
同样的,电影的主人公本杰明.巴顿以六七十的模样出生,但一切又有些不同,这一次的我们的好先生巴顿没有将本杰明抱回家里,他被吓坏了,选择了将本杰明放在养老院的楼梯口,故事变得更有了戏剧性,就此展开。幸运的本杰明啊,他遇上了奎尼太太,一位善良而可爱的黑人女性,她将本杰明收养了,她说“他是个奇迹,一定是……虽然不是人们期望看到的奇迹。”小时候,当小本杰明还不了解自己的特别时,他对人们的态度感到困惑而难过。
奎尼说:你是一个非凡的孩子……一个男孩子。人们不会了解你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本杰明:我做错了什么,妈妈?
奎尼:上帝还没说呢。现在回到床上去,规规矩矩地。
无论别人怎么嘲笑本杰明,奎尼太太始终用爱包容着本杰明,慢慢让本杰明正视自己,坚信自己和别人是一样的。“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对自己有不同的认识,但是我们最后都会往同一个地方,只是走的路不同罢了。你也有属于你的路。”小时候,奎尼对本杰明说“你永远不清楚接下会发生什么。”长大后,本杰明用同样的话回答了奎尼,我想那个时候的他一定已经懂得了这句话的内涵。
本杰明生活在养老院,老人们的豁达,温和,睿智,开朗让小本杰明有了一个与众不同但同样美好的童年,没有矛盾,只关心着天气,洗澡水的温度,温暖的阳光。本杰明在这里学会笑对人生,积极,热情的面对每一天,看淡了人生起伏而不埋怨生活。养老院里本杰明也交了朋友,有他已记不清名字,却很重要的梅普尔夫人,总是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钻戒,像是要出门的模样。她教会本杰明弹钢琴,告诉他“无所谓弹得怎么样,最重要的弹钢琴的感受。”生命本身比生命的结果更重要,我们只需要沉浸在其中。她对于本杰明的一生感到遗憾,“你必须看着爱你的人先你而去。”当看到本杰明为此难过时,她安慰着“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之人,不然我们如何得知,他们对于我们而言多么重要?”
本杰明的黑人朋友带给了他许多快乐,教会他乐观向上,面对孤独,他说“无论什么肤色,什么体型,人们都是孤独的。但可怕的不是孤独,而是惧怕孤独。其实孤独没什么不好,真的。”同样拥有奇特人生的多斯先生,每次出场都会说着同一句话“我跟你说过吧,我曾被闪电劈过七次。”修屋顶,过马路,开车,他都被雷劈过,一般人总会想,我还是多倒霉啊,可多斯先生却说“虽然眼瞎了一只,耳也聋了,可老天爷总是不断提醒我,让我知道我还活着有多幸运。”仿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怎样一种平和。
迈克尔船长同样带给了本杰明很大的影响,他直接或间接的给了本杰明很多次第一次体验,第一次喝酒,第一次找妓女,第一次见到父亲,第一次堕入情网……。在他中弹死去时,他握住本杰明的手说了以下的话“不顺心的时候,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得平静的放手而去。”这让本杰明对死亡又有了更豁达的理解,命运无常,我们要学会把握,也要在最后潇洒释然的离去。他们都教了本杰明许多美好的道理,最终本杰明也成了那样美好的人,他原谅了当初抛下他的父亲,带着父亲去自己爱的那个海岸,往事便随风吧。
黛西在本杰明的生命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他们爱着,深爱着对方。在黛西五岁时,从第一眼开始,本杰明知道“在我的余生中,那双蓝色的眼眸再难忘怀……”。两个同样干净而炽热的心灵紧紧靠在一起,那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吸引力。什么世俗的眼光通通不在意了,他们一起听故事,她和他说秘密,他带他去看海。他们也因为各种理由分开过,生命力也曾各自有过形形色色的过客,可兜兜转转,却发现最适合的只有也只能是彼此。黛西说“我很庆幸在我26岁的时候我们没有找到彼此,我为我们曾经失之交臂而感到欣慰……因为我太嫩了”。有些人注定了会和所爱之人在一起,年少无知时,错过只是暂时,最终他们会交汇在一起。
黛西:“我想你出生在1918年,我现在43岁……我们现在几乎是同龄人……三年后,我们正好在中点交会……”
本杰明:“我们最终还是走到一起了。”
本杰明的不同于一般人的身体便注定了他要担心更多的大多数人没有的问题,黛西越来越老,本杰明会越来越年轻,但他们坚信着爱是永恒的,本杰明会深爱着黛西的每一条皱纹,最后会以婴儿的模样在黛西的怀里死去。本杰明同样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做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父亲,他知道孩子需要的不是玩伴,黛西到最后不能同时养两个孩子。他忍痛选择了离开,卖掉了自己的一切,孤身一人的离开。他依旧思念着自己的女儿和妻子,她在女儿每大一岁的时候写信,他多么渴望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啊,可他不能,我认为他依然是最好的父亲。本杰明四处去旅游,他去过印度,还去过许多地方,他在写给女儿卡洛琳的一封信中说到:
只要是有意义的事,再晚去做都是有意义的
做你想做的人,这件事,没有时间限制
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
你能从现在开始改变,也可以一成不变
这件事,没有规矩可言
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也可能搞得一团乱
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
我希望,你能体验从未有过的情感
我希望,你能遇见一些想法不同的人
我希望,你为你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我希望,你有勇气
重头再来。
最后的结局很自然,本杰明越来越小了,他不记得了许多事,不记得了许多人,变得敏感又易怒,黛西一直照顾着他,她是在他大概5岁时住进去的,就在同样的年龄,她遇见了他。最后他像以婴儿的模样躺在她的怀里死去,黛西平静的望着本杰明,“无关年龄……那双眼睛后面都是同一个人……在那一刻,我清楚的知道,他认出了我是谁。”一如当初本杰明所说,那双蓝眼眸最难忘怀。
放上本杰明最后说的旁白,你我共勉。
有些人,注定可以于河边闲坐。
有些人被闪电击中过七次。
有些人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
有些人是艺术家。
有些人是游泳健将。
有些人懂得制作纽扣。
有些人懂莎士比亚。
有些人是妈妈。
还有些人,是舞者。
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的人,
要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对我们有多么的重要。
晚安,黛西。
晚安,本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