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菊与刀》,浅谈日本性格
产生背景与创作过程
光从产生背景来看,我们就知道《菊与刀》[1]不同于一般的研究类文学著作。二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相对于比较了解的德国,美国政府对异军突起的日本知之甚少,只知道这是个不属于西方文化传统、而又充分武装经过训练的民族,在制定战后对日本的政策是急需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日本人下一步会采取什么行动?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是否可以采用对德的办法来对待日本。第二:假如日本投降,日本人需要永远实行军事管制吗?日本会不会发生一场法国或俄国式的革命?毫无疑问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这需要研究人员深入的探究。
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于1944年6月接受了这一项艰难的任务。由于两军正在交战,她不得不放弃实地考察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日本人对待战争的表现、与被研究人民(战俘)直接接触、参考图文资料、分析历史事件及统计资料、观看日本电影、另外还阅读了相关文献,请教曾在日本居住过的西方人士等多种途径来了解日本民族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最终克服在条件上的限制,1946年,本尼迪克特完成任务,将报告整理成书出版,取名为“菊与刀”
“菊与刀”下日本人的矛盾心理
菊本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在取名的时候也许还考虑了这一点。“菊与刀”都是描绘日本民族的绘画的组成部分,矛盾却共生。就像她在书中描述的“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敢于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是怎样复杂的民族特性啊,让人琢磨不透,仿佛下一秒就会有新的令人惊奇的一面。那么,是什么样的土壤才孕育出这样的独有的“日本式”民族呢,形成日本人双重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
浅析原因
一、等级制度下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首先从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说起,日本认为只要各国有各自的主权那么世界就会一直处于无政府的状态,需要构建一个等级秩序,而他们作为建立秩序者,会成为这一秩序的领导。他们认为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是合理且必要的,因为他们尝到了等级制的甜头,所以他们完全拥护自己国家的制度,也始终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进行辩护。
这样的等级制下,日本天皇至高无上,是日本国民象征,是超越一切宗教的绝对信仰,而之下的其他等级的人处于他应有的固定位置,只允许做分内之事,不觉得受了控制像是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对天皇无条件忠诚,“奉诏必谨”“免除圣虑”,让这些坚信精神即永恒的日本军人义无反顾的冲入战场,“身体越累,意志、精神就越昂扬!”。不投降,不放弃,荣耀就是战斗到死,日本军人进行着自杀式的战斗,这在很多人眼里不敢相信的事,其实就是等级制度下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一种极致的体现。同样的,只要天皇一声命下“立刻停止战斗!”日本就会马上忘了战争的残酷,放下武器,投入到战后家园的重建工作,尽管投降在他们看来也是可耻的。而少数被俘的日本军官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他们不会想着回家,他们已经是“死人”了,处于了另一种位置,便有了另一种本分,“择定一条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很自然选择另一条路。”另外,在家庭生活中也建立了以性别、辈分以及长嗣继承等为基础的等级制。日本孩子还只能摇摇晃晃行走时就要学习礼仪并细致地观察礼仪,长大后,孝道、礼仪、等级制便刻在他的骨子里,并将其传承下去。
从小接近严苛谨慎的教育这也使日本人有了高度的的自控力,自制矜持得如同贵族。他们同样追求享乐,尊重享乐,但认为享乐必须恰如其分,不能为此分神太多,这让他们受了许多限制。日本人最喜欢的一种享乐方式是洗热水澡,这一点在所有等级上都是一样的,同样的他们也视“锻炼”为享乐,于寒冷中修行是他们磨炼自我意志的重要途径,小孩子也不例外。睡眠对日本人也是一种乐趣,他们想睡便睡,不必考虑太多也不管是怎样的姿势环境,但他们的睡眠是服从于训练的,不睡也能锻炼意志,同样的还有用绝食来测试意志的方法。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样的享乐,总归是受约束的,都有一个度,服从于等级安排。
二、等级制下的负恩前行
在历史的长河里,日本人始终负恩前行着,这份恩情,来自于对于历史过去的一切的亏欠感,以及日常与他人接触中所承受的情义。很多时候,日本人的意志和行为都出于报恩,他们不会轻易欠下恩情,但也不会轻视过去。日本人认为,天皇让他们安居乐业,他们无比感激的恭受并愿意为了这份恩情赴汤蹈火,粉身碎骨。父母对孩子有生养之恩,子女会竭力服从父母,父母能迫使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这两种是无限的恩,也可称之为义务,老师、主人同样对日本人负有特殊之恩,他们帮助自己成长,将来若恩人有难便不能推辞。除此之外,还有些大大小小零碎的意外的恩惠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他们经常会说的就是“真过意不去”,“这怎么得了呢”,“诚惶诚恐”。怀抱着报恩之心的日本人为此背负了沉重的责任,这也使他们变得在我们看来没有必要的易怒。
日本人看来,称之为“恩”,一旦接受,便如同上了弦的弓,刻不容缓,需尽快偿还,报恩是种美德。日本人专门把恩分为不同规则的不同范畴,一种是数量上和持续时间都是无限的;另一种是是数量上相等并须在特定时间内偿还的。无限的恩生来就有具有强制性,称为义务,有两类我们上面提过,一类是报答父母的恩,为孝,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恩,为忠。提起义务就不得不提情义,情义最难接受,一个人必须报答情义就像必须报答义务一样,但情义要求的和义务要求的是不一样的。“情义”很显然有两类,一为“对社会的情义”,报答情义即报答同伙人的义务。二为“对名誉的情义”,即保持名誉不受玷污。“情义”和“义务”不同在于后者是生而带来的亲属责任,“情义”的范围包括对姻亲家属负责。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浅显认识。
参考文献:[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