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孤独最可怕
——读《百年孤独》有感
书名:《百年孤独》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范晔
我是在2016年7月17日开始阅读马尔克斯先生的经典著作《百年孤独》的。在刚读大学的这一年期间,无论是授课的老师,还是同班的同学,都曾向我真诚地推荐过这部作品。在听了老师和朋友的简单介绍和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发觉这本书很难读懂,因为它魔幻性强烈,想象力夸张,最关键的是,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跨越了七代人的人生。这种阅读背景让我产生一种恐惧,我不敢轻易去读。但后来,我想明白了一件事:经典之所以会被奉为经典,就是因为有人去读过它,去静下心来研究过它,如果因为害怕读不懂就不去读,那经典就只能成为传奇了。所以,就在这个暑假,我决定静下心来,认真品读这部著作。
由于书中所涉人物实在庞杂,我这里只想简单谈谈这个的家族第一代人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他可以被誉为这个神奇地域的“开国元老”,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虽然他处在一个荒蛮的生活环境中,但他勇于突破现状,带领众人开疆拓土,在探寻“新世界”未果后,毅然组织人们建立了马孔多小镇。而且稳定的生活并没能抑制住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他疯狂地迷恋着梅尔基亚德斯带来的神奇发明创造和研究成果,并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炼金”。在与妻子乌尔苏拉克服心理障碍并生育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奥雷利亚诺后,他还善于在某种情况下因势利导,培养孩子们对“炼金”实验的兴趣。在观看过意大利技师皮埃特罗·克雷斯皮演示自动钢琴装置后,他马上又表现出对它的好奇。同时,他也未免有些极端,在一次斗鸡比赛中,杀死了讥笑他的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这种做法是很极端,也很残忍,但表现出的是男性的原始性的征服欲望:如果这是一场非黑即白,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战争,那“我”必须拼尽全力和你战斗到底,更何况你把“我”的尊严踩在脚下。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有着极其强烈的宗法原则——“无法容忍家中新生的一星血脉流落在外”,所以,尽管乌尔苏拉的内心是拒绝的,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庇拉尔·特尔内拉这场孽缘的衍生物,他们的孙子,阿尔卡蒂奥。不仅如此,他还应许了一个孤苦无依的陌生女孩冠以自己家族的姓氏——丽贝卡·布恩迪亚。“他着迷于眼前的现实,认为这比自己广袤的幻想世界更为神奇,因而对炼金实验完全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整日里醉心于“炼金实验”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亲眼见证了马孔多小镇因为接收到外来信息的影响而发生惊人的变化时,也不免动摇了自己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但是一方面,他心动于眼前的进步与繁荣;另一方面,他又不肯对梅尔基亚德斯“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死心,即使这个部落的人们已经不存在于大地之上了。
“‘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能对因为失眠症而饱受痛苦、背井离乡的比西塔西翁和弟弟卡塔乌雷的境遇感同身受,他没有真正经历过那种痛苦和无助,所以他才能轻描淡写的说出这种话来。其实这也表露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内心的真实想法:凡是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应该投入到创造上来。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也有着令人无可奈何的执着,在听到儿子奥雷利亚诺说出未婚妻的名字时,他“气红了脸。‘爱情是瘟疫!’他咆哮着,‘有那么多漂亮又正派的女孩,你偏偏要娶敌人的女儿。’”为了表达对儿子的婚姻的坚决反对,他居然可以去无底线地诋毁“爱情”,这种执拗是令人惊异的。但最令他这个人物形象散发耀眼光芒的的,还是他对先进事物和科学研究的执着与热爱。“这一发明带给他的兴奋超过了以前所有的疯狂举动。”当发明显现出成效时,他充满激情,无比兴奋,这是一种单纯的关于成就感的表达,真实而纯粹,不因为自己的年龄和身份而有所掩饰。但这种兴奋极易过度,他甚至会达到一种“谵妄状态”,废寝忘食。
“那天晚上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在长廊里碰见他,见他正义老人那种毫不雅观的方式哭号,为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为梅尔基亚德斯,为丽贝卡的父母,为他自己的父母,为所有他能想起在死亡中孤独无依的人哭号。”尽管作为“开国元老”,作为布恩迪亚家族的一家之主,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内心依然脆弱,依然柔软。当初因为赌一时之气而杀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令他丧失了作为对手的朋友;因为长期忽视年迈的梅尔基亚德斯,令他失去了原本可以向他学习先进技术的智慧存在……他觉得自己在心灵上将永远是孤独的,无依无靠的,没有支撑,没有指引。
他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这使得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最终精神失常,被家人和邻居们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心想着不断发明创造出先进、实用的科学装置来造福马孔多镇和后代子孙们,但现实的荒诞、滞后让他数次濒临崩溃的边缘,让他无所适从,让他不知所措。所以说,他的死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残酷的现实与丰满的理想的碰撞总会以前者的胜利姿态谢幕,就算最终实现了理想,那也会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其实还是失败的。
看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居然是以这样一种结局结束人生的,我不禁有些替他伤感:如果没有很好地融入现实,没能在现实中拓宽理想的道路,即使拥有暂时的辉煌成就,最终都会泯灭。从这一层面来说,前些年流行的网络用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无道理。
虽然同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下场,但也从其中获得了勉励自己的地方:不管从事着什么工作,不管生存在什么环境中,都要让心灵自由,有依托,否则始终都是孤独的。
马尔克斯在书中塑造了大量品性不同、各具“孤独”属性的人物形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疯狂受阻,科学幻梦破灭,无人理解;乌尔苏拉·伊瓜兰一生都在发明、战争、情欲等境况里担惊受怕;奥雷里亚诺上校循环制作、冶炼小金鱼;阿玛兰妲反复编织自己的寿衣直到死神降临;费尔南多·德尔·卡皮奥从小丧失自我,使她根本永远无法融入布恩迪亚家族;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固执地迷恋着马孔多镇最终因血崩身亡……
布恩迪亚家族陷入了无尽的时间循环,他们每天都是在走同样的路,做同样的事,明明是最亲近的人,却无法靠近彼此,除了血缘的联系,他们在思想和感情上没有一点共通。《百年孤独》中的人受孤独之苦,现代人为手机所累,每天重复着发微信、刷微博的生活,人情淡漠,总是喜欢向最亲近的人发脾气。在这个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社会,大家都说自己孤独,我想那不过是空虚,算不上最深的孤独。事实上,真实的生活大都波澜不惊,每天重复着吃饭、睡觉、消遣。要克服孤独感就应当充实自己,努力成长是可以再孤独里进行的最好游戏了。
廖一梅在《柔软》里写到:“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两个人面对面地坐在一起,思维不在一个频道,情绪不能共通,可能这才是孤独最本真的模样。我的一个患轻度抑郁的朋友曾这样告诉我:“大部分时候我都像是溺水了,要死亡了,要窒息了,所有人在岸上对我挥手说你加油,快游上来,我游不上来,只能崩溃地不受控制地一直流泪,像个废物……”我听到后感到心疼又无助,因为无法对她所遭遇的做到感同身受,只是一味地劝她坚强真的是一种很不负责的表现。但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她的内心已经开始有了转变,她说:“每个人其实都是透明的玻璃瓶,从小到大的经历是什么就装什么,有人装了无数繁花,有人装了无数垃圾,但是总有一天我可以清空自己的一切垃圾,或者说从里面炼出金子,真正的我只是一个空空的瓶子,干干净净,清清澈澈。”我笑她都快参悟成佛了,她说佛也要修炼自己。
人类的孤独感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它陪伴我们从生到死,当生命消逝孤独却永恒。大家都被孤独的怪圈包裹,有的人沉浸其中难以挣脱;有的人却勇敢地走了出来,反观孤独本身。我想,真正的孤独大抵是内心的一种完满感,当心里那个独立完整的世界与外界交流无法产生共鸣时就会觉得孤独。有人说:“你不够优秀是因为你不够孤独。人虽然不能忍受孤独,但却可以享受孤独。”就我个人而言目前是很难达到这个境界的,至少我不觉得享受孤独是一种理想状态,唯一能做到就只有逐渐学会偶尔跟自己相处来消解孤独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