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还是儿童时,父亲便买回这三国演义的连环画与故事书。幼时时常觉得这打打杀杀的战争实在是不如那水浒传的故事来的精彩,更不如西游记的鬼神来的有趣。说来奇怪的是,这年龄渐渐大了,自己推翻了幼时的想法。对这尔虞我诈的《三国》有着抑制不住的好感。
说是《红楼》写了一段恋爱;《水浒》写了一次冲动;《西游》写了一场旅行;可直到现在,我也是热衷于《三国》的一次变革。认真的看完了《三国演义》的读者,绝不会满足于此。身边尚有人在,品完罗贯中的三国,便迫不及待的去看《三国志平话》、《通鉴纪事本末》等史书,想去了解这东汉末年的史实如何的精彩纷呈!
回想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偶像,似乎不必细想就浮现卧龙先生的样子。这般传奇的人物在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不同相貌,原著中描写到是字字金贵: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䠥,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简单的二十四个字却也把军师的朗星眉目描绘的清楚。合上书的时候,脑海中似乎能听见卧龙先生那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由得将说出这话的垂暮之年的诸葛亮与这二十四字意气风发的卧龙先生放在一起。尚且不说先生隆中对,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的才智,单是为刘备,为蜀国付出这半生就值得我去缅怀。玄德在白帝城将死之时便已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而孔明听后确是满生大汗。直到现在,或是接触的人和事多了,方才考虑到,卧龙先生虽是重情重义,却也不会因这三顾之恩死心塌地。诸葛亮在任何书中都称得上一句当世鬼才,隆中对出,就得知此人胸怀大志。曹操生性多疑狡诈,最多能做上一人之下;而东吴孙权谋士居多,尔虞诈,勾心斗角。跟随刘备,独掌大权,全军上下言听计从。曾经在一家小书店读过一本很有趣的书,此书就写《三国》中未被人想到的想法。令我印象颇深的便是跟孔明相关的这一节:因为刘备放权,诸葛亮在华容道就已经算到云长会放走曹孟德,后又让诸葛瑾借荆州,这便引发了关羽与东吴的矛盾,接着刘备讨伐东吴也就顺理成章了,上文提到的刘玄德遗言中,一句话点出孔明一生的心计,孔明方才满身大汗,后怕不已。当然这应该只是哪个读者自己的想法,这也恰恰说明了,每个《三国》的读者,心中都有着自己的三国。
袁阔成说的那样,《三国演义》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诸葛亮是人们心中智慧的化身,他的发明创造最多,军事作战的奇门遁甲八阵图、诸葛连弩,军事运输的木牛流马、甚至百姓吃的馒头等都是他的发明,表现了超人的智慧和科学头脑。并且还有具有全局眼光的司马懿,有统军之才的庞统,等等……在那个战争的年代,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运用了许多计策智取城墙,打赢战争。在三国里,三十六计得到充分运用。如:周瑜运用反间计,利用蒋干,使曹操将蔡瑁、张勇斩首,从而成功利用反间计获得胜利。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每一次的战争侵略不是毫无目的,每个人都想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那时候,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而进行战争侵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现代化文明的今天,各个国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与影响力,迫于和平发展的局势,大家都选择以文化侵略,经济侵略为主。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他的软实力也一定很强大。贫穷落后的国家,连自己人民的温饱问题都还得不到解决,如何谈提高软实力和文化输出?那么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今天,弱小国家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优势?何保障自己国家的权利?
《三国演义》对于我来不仅仅是一本战争史书……让我了解的不仅仅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