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课程论文
姓名:汪昕怡
学号:173010060
班级:行管1班
摘要: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当今社会涌现的种种社会热点,究其产生背景、原因和影响,无不印证: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而解析某个热点的过程也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过程,也就是说热点解读无可避免地需要运用传播学的知识。
目录:
一、“热点”的产生与出现
二、“热点”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三、传播学看“热点”的传播
正文: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时代,大量的信息通过媒体的报道传播呈现在大众眼前,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情况,普通的一件事、一个人或一句话就能引起社会热议,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为什么会有“热点”的产生呢?第一,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在“热点”的传播过程中是扮演者传播主体的角色,若按照马莱茨克模式分析传播者,可以发现,传播者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社会环境,自身所处的组织,个人情感原则等,当传播者以自身情感原则和知识水平对于一个讯息有所理解认同或产生共鸣后,传播者会向他人或社会发出讯息,然而此时信息的选择受制于传播者,因此第二个重要因素便是受传者,受传者总是选择接收自己喜闻乐见的,符合自我价值观的讯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第三个重要因素媒介即传播方式和手段也得到相应的进步,在此基础上人人都是受传者,人人都是传播者,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讯息传播提供了平台,如微博、微信朋友圈,在那里一个讯息的传播变得轻松便捷,且受众广泛,所以一些平凡的人或事很容易会引起热议,从而形成了人们常说的“热点”,与此同时群体传播,群体模仿,传播时的匿名性都在推动着“热点”的出现。
大大小小的“热点”都在对受众即产生着影响,人们接收讯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通过手机阅读接收讯息,对于自己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公众号和推文,受众可以进行选择性阅读,然而在传播过程中对于“热点”的接收则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受传者对于“热点”的反应往往取决于受传者自身的情况,受传者对此的接收和理解,在其选择加工后的再传播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受众选择3S理论”中受众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是对受众接收“热点”反应的最好概括。
对于“热点”传播过程的解读,其实也是一般讯息的传播过程,首先,从传播和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来看,“热点”中所传播的绝大多数是社会信息,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它之所以成为热点,是经过人们的不断传播,从人内传播到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最后形成大范围的大众传播,其过程恰好反应了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受传者再传播成为传播者的过程,是一种反馈,“热点”是不断被“再传播”后形成的,进而说明“热点”是能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且对其有所反馈的现象,这也说明了传授双方具有共同的意义空间。“热点”因其影响广泛,其作用和影响也有好有坏,有积极的也存在消极的,但不论是怎样的“热点”,其传播的过程都是对传播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很好印证,其传播的每一个要素,影响因素都能用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
结论: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科学技术已进步如此,任何人或事物都不可能避免或组织“热点”的产生,也无法准确地预料其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但是传播学的意义和任务正是在于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在学习了本学科之后,要以传播学理论结合实际情况,面对一个“热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学会利用热点,努力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