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一.
(一)吴思,1957年生于北京。1978~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农民日报》,先后任总编室副主任、群工部副主任、机动记者组记者。1993年,出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桥》杂志社副社长兼中文版主编。1997年至今,供职于《炎黄春秋》杂志,先后任执行主编、副社长、总编辑。著述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曾获评为《新周刊》2004新锐榜“年度知道分子”。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的作者吴思先生是发现和系统研究中国历史“潜规则”的第一人。用作者的话来说,他当初(十年前)发现“潜规则”概念时,“心中窃喜”!没想到的是,他的这种因长期潜心研究而豁然开朗的重大发现,不仅在作者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波澜,也让中外历史文化研究者及广大读者倍感震惊!从此,“潜规则”一词,便滥觞于各大媒体的显要版面,也让数百万乃至数亿读者耳熟能详。为此,有媒体称作者的惊人发现,成就了中国“21世纪第一词”,作者也荣膺“潜规则概念之父”的桂冠。
(二)
当下,提起“潜规则”这个词,很多人并不陌生,甚至习以为常。而且这个词也成为众多媒体、书籍上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之一。但是说起“潜规则”这一称谓的创造者吴思先生和这本《潜规则》,恐怕知道的人有比较有限了。其实,早在
2001年,吴思先生就出版《潜规则》一书,历经十余年,潜规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明显,回头再来看吴思先生的《潜规则》,我们不能不佩服吴思先生的先见之明。在书中吴思先生为我们梳理了潜规则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脉络,用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道出了这一深刻的社会现象
二.
(一)①讲官吏与老百姓的关系:《身怀利器》《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第二等公平》
②讲官吏与上级领导包括与皇上的关系:《当贪官的理由》《恶政是一面筛子》
《皇上也是冤大头》
③讲官场内部的关系:《摆平违规者》《轮资排辈也是好东西》
④把几种关系混在一起讲:《新官堕落定律》《正义的边界总要老》《官场传统的新传》《晏氏转型》
⑤总结:《崇祯死弯——帝国潜规则的一个总结》
⑥杂篇:《理解迷信》《我们的人格理想》《代后记:农民与帝国》
(二)扩展
吴思还著有:《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隐蔽的秩序》、《我想重新解释历史》等书。
(三)按照作者吴思的定义,关于潜规则的诠释如下:
1.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
2.这种行为约束,语句当事各方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题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可使互动双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3.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对这种利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的预期稳定性;
4.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持的利益,因此不得以隐藏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5.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的潜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四)评价
吴思先生对于《潜规则》一书的写作,采取了一种比较感性的手法,而且似乎对它致用于当代社会所寄予的期望要高于对它所产生的学术影响的期望。顺便提一下,和笔者交情甚笃的朋友中有一位是研究明史的程博士,还有一位是研究教育的赵博士。赵博最早知道吴思先生其人其文,我次之,程博又次之。这似乎是在从小角度暗示《潜规则》的影响可能首先从非专业的读者群开始?因此我曾经考虑过从明史专业角度来评论《潜规则》的不足是否恰当。不过为了使读者能有一个更广阔的参照系,评价它学术上的不足仍是必要的。就整体而言,《潜规则》的研究路径是一角独起,不及其余。仍以《万历十五年》为对照,黄仁宇先生为著《万历十五年》,单是通读《明实录》就两年有余,这是许多研究明史的学者难以企及的。除此之外,黄先生还“参考奏疏笔记、各地方志、搜寻国内外有关的新旧著作,费时更多”。在写作上,他以当时的国际环境为衬托,将有明一代宫廷与社会鲜活的历史,悬系于一载,大家气度十足。而《潜规则》所用史料大都是常见的,而且研究的范围以官场为主,没充分展现更具广泛基础的社会文化生活以及其中的潜规则。这是它不足的地方。
三.评论
《潜规则》的一些研究荒原的存在,它的社会影响,似乎充满了复杂性。它对每个读者都是开放的,每个对它感兴趣的人都会从中“获益”。老百姓看了会更深刻地认识腐败;新官可能会以教科书视之,从中吸取经验;决策者看了能更周详地考虑防微杜渐,既治标又治本。但就学习的实际效果与认识态度来讲,各类人是不同的。老百姓虽多了些理性认识,似乎也只多些谴责的角度而已,甚至可能会对正面教育中的理想与信念产生些消极的想法。腐败堕落者也许现学现用,更好地利用潜规则为自己谋利。而正直的官员看了会有怎样的感触?是妥协,还是为可能到来的悲壮命运做好心理准备?
四.参考文献
《古今中外的假货》古今中外的地摊和行贩行为都差不多。大店名店则另是一路。造成重大差别的不是时间、地域和民族,而是具体的商业制度。《我们的人格理想》人格理想不像时装发式,其变化的根据要深刻得多。西方人处理基本人际关系的常规是等价交换。
《理解迷信》团体理性与个人理性发生了冲突,每个造假的个体都有理由在最终的报复来临之前,努力捞上最后一把。
《研究雷锋》真正的问题在于:雷锋为什么会以如此异乎寻常的热情实践党提出的行为规范呢?雷锋日记表达出来的最强烈的渴望,是做一个高尚完美的人,是追求生命的意义。他的日记里充满了关于怎样做人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