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给我推荐部国产电影嘛,经典一点的~”
“嗯…我想想啊…《霸王别姬》挺好看的,你要是没看过就去看嘛。”
这可能是我从高中开始每次叫别人给我推荐电影都会听到的回答,不管是各类网站上的推荐还是朋友同学的推荐,只要有关电影推荐,《霸王别姬》都是必备之一。但是我第一次欣赏这部经典还是在大一,记得是夏天,在寝室伴着空调呜呜的声音,吃着凉面,看着视频主页上电影板块又一次推荐了它,于是决定打开。可以说很巧了,十几分钟前同学才给我推荐了国家一级演员李胜素老师的《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账外且散愁情……”。当时听着戏曲的腔调,虽然不能完全听懂每一个字符的发音,但是“悲”和“愁”的感觉确实是跟着每句台词每个转音传到我的心里。
看完电影后我证实了自己的感觉。确实很愁,主人公程蝶衣很愁,关于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关于世事变化。确实很悲,时代的变化很悲,文革时期的一段经历几乎把他们击垮,程蝶衣的感情很悲,他和段小楼之间的情感不断的在发生变化,所以也导致了一个最终很悲的结局。所以《霸王别姬》的情感几乎就是奠定在这样悲哀的情绪之上的。
但是除开情绪之外,整部电影最巧妙的是剧情结构,前半部分埋下各种伏笔,中间各类人物事件都有其隐含之意,后半部分前面的伏笔一一揭开。衔接极其自然,当时第一次看,看不大懂细节和伏笔的我,都能觉得这是一个完整,震撼人心的故事。可见编剧功力深厚。尤其是一个我记得很清楚的小细节,孩童时期的程蝶衣被强行“割指”,为什么要割去一个多余的小指?这样的所指想表达的是什么在后来程蝶衣的变化中我们也能清楚的感觉出来。所以整部电影中其实并没有多余的部分,整个衔接都很紧密,步步推进的给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悲愁。
从内容上看,电影通过写程蝶衣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变化,隐喻当时风云变幻的时代。影片一开头,虞姬拉扯着霸王的胳膊走进来,昏暗的光线,缓缓的步伐。走过长长的的通道一样的长镜头。画面渐远,人变得狭小。人在面对大的东西的时候,就变得狭小。个人之于时代,永远是渺小的。这样的出场和回忆中他们红极一时时的出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时的他们是万人追捧的偶像,是“当红小生”,可是在时代的每个变化中他们的存在又是不同的,文革时他们被批斗,被当做是“四旧”“四害”,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随时时代的不断进步,娱乐影视的不断发展,戏曲似乎已经不再流行,他们也自然成为了过去,他们的辉煌也随之被埋藏,被封存了。
一部电影除了剧情设置、内容而外,最重要的便是台词了。有时候一句台词的设立可能关系到的是整个内容的发展,《霸王别姬》也有着这么一句标志性的台词。“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这句词相信看过的观众的都很熟悉了,这是一个性别认同的标志性话语,开始程蝶衣很倔强,认定自己是“男儿郎”,拒说正确的台词。后来多次被师傅打骂和段小楼羞辱,终于说对了。接着镜头切换长大后的他,说着同样的台词“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已是名角儿的蝶衣对段小楼越来越依赖,对这句台词也越来越认定,所以这样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师兄弟之间的情感,但是段小楼不知是刻意还是无意一直躲避着程蝶衣的这种依赖,最终娶了真正的女人菊仙。那时的蝶衣虽然心有不悦、不甘,为了段小楼还是一一隐忍,和菊仙的冲突也是“收敛”的。随着剧情的发展,京戏逐渐没落,最后被批斗的时候,段小楼为保自身出卖蝶衣和菊仙,让蝶衣彻底心灰意冷,最终只留下了他记忆中的模样。价值观的崩塌——也是本片向人们传达的核心观念之意。最后蝶衣死之前最后一次说台词:“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性别认同回到了真实,原来自己错了大半辈子。过去的也不再回来。
最后,纵观整部电影,不管聪那个方面而言整个创作团队都是顶尖的。私以为,唯一的不足可能是,对梨园行业的过分夸张,以至于后来人对戏曲演员有过多偏见。特别是男旦的性别认同,或者是戏班子强调的“人后受罪”的苦头,之前看过采访京剧名家的视频,表示现实没有那么夸张。所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在看过两遍《霸王别姬》后,它带给我的已不仅是当初的悲、愁那样简单的情绪宣泄了,其中时代的悲悯,价值观的放大也让我再次了解了这部电影想传达的内容。也许每个时间段每个经历过后看这样的影片都会有不一样的观影体验,期待我们下次的相遇,也期待下次《霸王别姬》给我带来的又一次不同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