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葬,老年做和尚。”
一、绪论
作者: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出版时间:1993年
二、本论
目录:
1、自序
2、活着
3、评论摘要
感想:
记得刚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没有文字能够将自己表达出来,只记得欲有言,言已尽。好像该说的话都被里面的人物演绎得我无法插入一句新的评论。没有高昂的笔调去凭吊痛苦,有的只是平静,平静。我看见福贵灵魂的转变,一次次经历不幸,起初,他也只是个纨绔少爷,在命运的推动下,成为一个踏在土地上的人。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每一次新的希望出现,灾难也接憧而至,一个理应和气融融的家庭,像空气一般“砰”的消失,又偏偏留下福贵一人,最后他说着故事,活在故事里,又在故事外的天空探出头来。
主要内容:
地主家福贵与米行家千金家珍结为夫妇,但福贵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败光了家业,一贫如洗,好在家珍不离不弃,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半路上却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战区相依为命的人几乎都被炸死,等他九死一生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好在福贵已经有所变化,儿子也在迅速地长大。
新的悲剧开始了,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献血被活活抽死在医院;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同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因为贫穷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有一天苦根生病,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无数的悲剧降临在这个家庭,亲人相继离去,只剩得老了的福贵和一头在市场救下的老牛一同相依为命,两个福贵以这样的姿态活着,回忆这一生的故事。
三、评论:
1、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的、优美的、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美国《西雅图时报》2003年11月28日)
2、《活着》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也很朴素。余华的力量就在于他的人物塑造和描写的方式:要让读者自己去窥探那些生活与他们如此不同的人物的心灵,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小角色和风景的描写,也是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来了。(《亚洲书评》2003年9月6日)
3、余华采用了主人公福贵自述的方式,福贵生动的日常化语调及其对命运的屈服,向人们展示了将苟活作为唯一生活目标的状况,使作品显得更深刻。从这一视角来看,中国过去五十年的历史类似于《幸运的汉斯》的变形,因为不仅财富越来越少,人们也迷失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智慧是否至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胜利?(《瑞士NeueMittellandZeitung》1999年1月19日)
四、扩展阅读
《余华作品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