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儒学危机1919年,一个黑暗又光明的时代。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军阀的残酷统治及卖国求荣的行为激起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满腔愤慨。他们要革命,他们要斗争,他们要拯救这个风雨飘摇的中国。儒学作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儒学遭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打倒孔家店”成为人们最熟悉的一句口号。在现在看来,这种激进的做法自然是不对的。但站在那样特殊的年代,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着理解那种“一棍子打死”儒学的做法。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指引下,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北大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也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一位位秉持着个人观点的大师和学者聚集在北大,给新时代的青年传输着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北大成为思想的殿堂。不同的思想碰撞出了璀璨夺目的火花,推动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前进的步伐。我们不得不承认五四运动对我们民族命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我们同样也需要深思其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破坏。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陈独秀似乎是对儒学“深恶痛绝,”但是,陈曾经对其解释过:“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价值。”由此看来,陈独秀对孔子及儒学的激烈批判,并不意味着抹杀孔子及儒学的历史价值。而是对儒家的纲常名教、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在激烈的反孔批儒的行为下,是一种输入西方近代文明的策略。这其中,掩盖的是当时中华民族国难当头的悲惨,想我泱泱大国,竟然落魄如此。为输入西方近代民主与科学,却放弃自己灵魂上的寄托。难道真的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可当我看到学贯中西的辜鸿铭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时,我疑惑了。为什么这样一个精通外语和外国文化的人会选择留下“封建保守”的辫子?在《建党伟业》中,辜鸿铭面对嘲笑他蓄辫子的人说“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笑我的人辫子是无形的……”在当时,接受过新思想的他,是支持新文化运动的,也是在这个大环境中,许多人为了彰显自己是新时代的人而剪了辫子,但只是形式上剪了辫子,心里上的枷锁并没有消失。辜鸿铭的辫子虽然没有剪,但他在行动和思想上是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嘲笑的人只看到辫子还在,没有关注到其思想实质,代表着其浮于表面的肤浅和没有真正剪去的心灵枷锁。在那个信仰丢失的年代,人们变得虚伪、可怕。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让人猝不及防。蓦然回首,发现那历史长河中最明亮的一颗星正是我们传承了千年的儒学文化。或许,儒学是存在着些许过错,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更多的是精华与闪光点。身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儒学发扬光大,让儒学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排列,而是存在于你我的谈吐、休养、心灵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