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被边缘化的“乡下人”

作者:叶永利
主要内容

被边缘化的“乡下人”

其实,自己早已知晓《边城》的结局,只是没有细读,于安静的夜晚,我翻开了扉页。才发现,边城原来那样美,让人心生神往。透过那些朴素的字眼,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情的淡薄,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纯洁的情感。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自然,就如沈从文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样“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或许,就像《沈从文集》编注者杨早和凌云岚说的那样,不要把沈从文当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来阅读。他作为一个出生于湘西边城凤凰的孩子,一个在神话般蛮荒大山环抱中成长的青年,一个弃兵从文不可驯服坚持自身写作风格的作家,向我们展现了他所珍视的湘西世界独有的田园美景。

于我看来,《边城》好似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悠悠地在耳边回响,让人沉醉其中的,是“乡下人”身上最普通也最可贵的人性之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边城》写的是乡间的人和事,这让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倍感亲切。也让我思念起家乡的爷爷和奶奶,思念他们朴素的布满皱纹的笑脸,思念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思念那让我又爱又怕的声声犬吠。

在《边城》整个故事中,始终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悲伤,但那种悲伤又显得那么恰到好处,不会把人压得喘不过气。爷孙俩相依为命,让人心疼又让人感到温馨。但伴随着翠翠的长大、成熟,也暗示着爷爷的老去。当翠翠谈论起祖父是否会离开自己时,老船夫默不作声,翠翠也没有深想,仿佛爷爷会永远陪伴在她身边似的,就像翠翠深信自己会永远陪在爷爷身边一样。老船夫因为翠翠的婚事病倒了,一切显得那么突然又必然,。老船夫因为害怕翠翠母亲“走马路”的悲剧重演而建议大老“走马路”,但因为对翠翠深深的爱,使他对大老的提亲不置可否。但众人都以为老船夫掌握着翠翠的婚姻,因此也掌握着大老的生命,将大老的逝去与他扯上关系。于是,二老与老船夫有了误会,船总也和老船夫有了隔阂。但面对着翠翠水汪汪的眼睛,纵使老船夫已经病得很重了,他还是想为翠翠争取幸福。这样一个老船夫,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他们作为劳动人民,都拥有着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优秀品质。我爷爷是一个帮别人耕田的人,即使是冬天也会牵着他的水牛在田里划来划去,看着他被贝壳划破化脓的脚,我也会像翠翠一样担心爷爷,可他们似乎从来不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面对我的时候永远都是一张笑呵呵的脸,每当我从学校回到家时,远远地看见爷爷扶着犁头在田里缓慢行进的身影时,我扯着嗓子,喊一声“公~”。爷爷便会停下来,整理一下他终年戴着的黑帽子。朝着我的方向喊一声:“孙儿,你回来了啊!”或许,同样身为“爷爷”的他们,都有着一颗对后辈无私关爱的心,而这些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翠翠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她聪明乖巧,温柔清纯。但在我读来,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她清澈的眼眸。沈从文在文章开头时写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让我不禁联想到我的妹妹,但是,翠翠却从小没有爸爸妈妈,作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我尚且因童年缺失与父母的相处而感到遗憾。翠翠却又接连经历了爷爷的去世、心上人的出走。命运让她经受了太多她这个年龄不该经受的,我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才能让她好受一点,但是,翠翠并没有我想的那样脆弱,她接过爷爷的船桨,等待心上人的归来。故事在这里结束,让人有些惋惜和不知所措,但却留给我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是一个悲剧吗?但翠翠仿佛已经走出了阴霾,开始面对生活所带来的苦痛。那这是一个喜剧吗?可不能预料的等待真的会给翠翠带来希望吗?

《边城》成书于1931年,作为“湘西的儿子”,他走出湘西,经历了北京战争所带来的动乱,体验到作为一个“乡下人”被城市边缘化的痛苦。也看到上海灯红酒緑、低迷庸俗的生活。中国的中心城市遭受着外来文明的冲击,使他倍加怀念他记忆之中的边城。他希望人们重视中西文化,苗汉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沈从文的笔下,小小的边城显得那样和谐。小说没有剑拔弩张的激进紧张的情节,没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矛盾冲突,以散文化的手法,静静地向我们展示当地的民俗、风景。沈从文以三次描写端午节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引出主要人物,有单纯、腼腆的翠翠,有善良、忠诚、慈爱、热情、朴素的祖父,有热心、正派、幽默的傩送,有坦荡、心胸宽广的天保,有正直、慷慨的顺顺。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边城》写作时交代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里的民俗、民情、人性、人情之美传达出沈从文先生理想化的人生形式。湘西之于沈从文,仿佛桃花源之于五柳先生,是一种精神意志的象征,是一种自我意识的移情外化,是沈从文先生永久的精神依恋。

我不知道该如何说明自己读完《边城》之后的感受,似乎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感觉全身上下布满了惆怅,但却无法找到它的痕迹。这种忧郁式的美没有减少作品的魅力,反而增添了作品的厚度,使人物显得更加真实、饱满,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寄托。他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感到遗憾、悲伤。他以“爱”和“美”来反观黑暗的现实社会,他呼唤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城市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产生激烈的碰撞,传统农业文明在碰撞中支离破碎,整个民族在城市文明中堕落。沈从文希望阻止城市化对乡村的过度侵蚀但又无能为力。在热闹的大都市中,在彬彬有礼的文化圈中,他被边缘化了,他是孤独寂寞的。在一定程度来说,我觉得他之所以写湘西,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想以怀念故园风物来补偿人生失落,借以慰藉灵魂深处的创伤。

沈从文曾在《边城》里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于是沈老便以“乡下人”的性情,从众多文字中自然区别出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诗意的画面。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