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铜的另外一个主要用途,即在祭器上的使用,可讲青铜当做贵族权威与节约规则的象征。在三代时期,这些容器在形式上与装饰纹样上经过许多有时相当显著的变化,但是它们的主要功能——在仪式上使用并为特选亲族的贵族统治之合法性的象征是始终未变的,在最高的一层,若干青铜容器用来象征一个王朝对国家的统治,这照传说是始于夏而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变得:
西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之神奸,故名入川泽山林,不逢不铭,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引言:
读一本书,要想了解其书的内涵及意义,需了解作者及本书的背景。所谓知人论事,要想论其事。张光直,原籍台湾,为台湾新文学健将张我军哲嗣,张光直的研究专长为考古人类学,在美国任教三十多年间,一直致力于考古学理论和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张院士以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和数据,对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有极深入的研究,先后出版专书十余本,论文一百多篇,其中《古代中国的考古》(ArchaeologyofAncientChina)一书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上古时代历史文化的最主要著作。在成就和名誉的背后,张光直先生常年饱受帕金森症的煎熬,1997年虽做了脑部胚胎移植疗法,健康却无起色。但他无言地忍受痛苦,为自己的学术研究争取时间,仍然活跃在学术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光直先生一生最引以为豪的莫过于在世界知名学府哈佛大学创立了中国考古专业。还是台湾考古学的创立人,为台湾的史前考古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论:
(一)对《中国青铜时代》进行简要概括
中国古史上的夏商周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之交为止,在物质文化上都以青铜礼乐器与兵器为显著的特征,在中国历史上又称为青铜时代。本书所收的十三篇论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看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企求阐发这个时代文化与社会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机的联系与其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并且从这种观点上试求说明青铜器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青铜器能够作为一个古史时代的代表。经畏期的探究,发现戟国匠师们所探用的榫接合方法已多逵敷十檀。学凡现代纟田木工所掌握的主要榫结构,包括其理论舆实践,于二千多年前的戟国时代畿乎都已被发明与应用。
目录
中国青铜时代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个关键问题商城与商王朝的起源及其早期文化殷周关系的再检讨谈王亥与伊尹的祭日并再论殷商王制殷礼中的二分现象商代的巫与巫术中国古代的饮食与饮食具商周神话之分类商周神话与美术中所见人与动物关系之演变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
(二)书中的点
(1)二里头的遗物具备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征:块范鋳造法、铜锡合金、有特征性的器物类型如爵和戈的使用、铜器在酒器上的重要性和青铜之用于兵器。
(2)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从全华北的形势来看,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而朝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国间势力强弱的沉浮而已。
(3)构成财富与权力的分配间架的社会单位,其中心是城邑。华北的黄土地带点布着成百成千的这样的城邑,其大小不同,规模与复杂程度各异,形成分成多层的网状系统。每个网状系统分为一层、二层,或三层以上,而以列国的都城在其顶端。古代以动物纹样为主的艺术实在是通天阶级的一个必要的政治手段,它在政治权力之获得与巩固上所起的作用,可与战车、戈戟、刑法等等统治工具相比。这一点从九鼎传说上看得最为清楚,占有九鼎便是通天手段独占的象征。由此可见青铜器的政治意义。
(4)殷商大墓有三项特征:土坑竖穴、木椁室和生土二层台。大致的挖掘程序如下:自地面向下挖出一个长方形土坑,快到底时土坑缩小,在沿壁留出一层平阶,供置殉葬器物或埋葬殉人之用(二层台)。小坑再挖到底后,沿坑竖用木板搭成淳室,而木棺及其他殉葬人物再放在椁室之内。
(5)盛食的器皿之中,青铜这种原料主要用于盛放谷粒食物和用谷粒做出来的酒。盛肉肴的最要紧的两种器皿,笾和豆,都是用木头、编织物和陶器做的。在周代后期一度有青铜豆出现,但为数远不如陶豆和木豆多,而且到汉初以后豆又恢复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