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东坡的思想分为前后期,前期主要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后期主要受释、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苏东坡的人生中含有有儒佛道等思想,但儒家思想在其一生的经历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从少年的奋厉有当世志到中老年两个自我的斗争再到晚年的思想升华,苏东坡的始终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儒家士君子风范。
【关键词】苏东坡;儒家思想;人生经历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魅力的文学家,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1]苏轼的思想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苏轼一生才行高世,却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从自求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再到被贬黄州、常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竟至岭南惠州、海南儋州等荒蛮之地,他始终以浩然正气积极入世,坦然面对挫折与压力,乐观豁达,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命运。他的思想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后期主要受释、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苏东坡的人生中含有有儒佛道等思想,但儒家思想在其一生的经历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从少年的奋厉有当世志到中老年两个自我的斗争再到晚年的思想升华,苏东坡的始终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儒家士君子风范。
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救民的政治理想。[2]他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之准则。苏东坡一直坚持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这在他政治上的作为最能体现。年轻即步入仕途,才气纵横、博古通今的他希望受到重用。然而不幸的是在25岁遇到了王安石变法。早前他便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更是存在诸多不满。经常上书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不论是新党还是旧党当政期间,他都就事论事:对百姓有利的政策就赞成,不利的就反对。《苏东坡传》中用了很长的篇幅写了王安石及其身边的曾布、吕惠卿等人,还有元祐党人派的司马光、韩琦等,勾画出北宋文人卷图,在这些人的对比之下,苏东坡在政治上的正直与纯真就显露无疑了。
他十分崇尚赏杜甫“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的精神。苏轼入世的思想还表现在他关心民生疾苦上。他同百姓的关系极好,平易近人。即使是在贬谪途中担任地方官员,他也以拯世救民为己任。基于儒家这种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思想,苏轼为官体恤民情,关心民苦,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深为人民称道、怀念。在徐州,遇黄河决口,苏轼亲自率领军民筑堤抗灾,安定民心,保护黎民;在杭州,他疏浚西湖,灌田千顷,筑成了贯通西湖南北的著名的“苏堤”。
苏东坡一生中虽然儒佛道思想贯穿一生,但儒家思想在其一生的经历中始终占主导地位。贬黄、贬惠、贬儋使苏轼进取功名的意识大大淡漠,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发出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3]的感叹,但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做出了卓著的政绩,赢得百姓厚爱。直至晚年,苏轼仍说“体国心犹在”[4]
以儒为本,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苏轼对儒释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治世,确实是苏轼一生的追求,历尽磨难而痴心不改。但在这一过程中,佛老思想又不时冲击着他的信念,涤荡着他的灵魂。苏轼对于佛老思想的兼容并取恰恰是其文化人格完美的体现。曾枣庄先生说:“苏轼虽然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失意后,但是他的思想的主流仍然是儒家思想。”[5]他吸收的释老思想,主要是吸收的他认为与儒家思想相通的部分。”在他政治上奋发有为、向往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也曾批判过释、道思想。
苏轼一生的思想儒佛道贯穿,但从头到尾儒家思想占据主流。但他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的人生阶段后融入了佛道思想,吸收融合壮大并坚定自己的儒家思想。苏轼自觉继承儒家入世思想,借佛道而超之,其奋厉有为,独立不惧、直道而行,归而不隐、老当益壮的人格魅力已然达到了“天地境界”。
参考注释:
[1]林语堂.苏东坡传[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第3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苏轼.自题金山画像[M].
[4]苏轼.南康望湖亭[M].
[5]曾枣庄.苏轼评传[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