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的路是怎样的路?我们该怎样去实现我们的梦想?去坚守住我们的梦?《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它被视为探索个人自由的主题和拷问“美国梦”承诺的小说。
《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信仰声明,而杰克·凯鲁亚克则被视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他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看世界,试图寻找能令人信服的价值。大多时候,人们已被某些东西迷了双眼,看不清本质性的东西,凯鲁亚克用他的文字试图改变,让人们看清世界,重新认识世界。虽然文章通篇都是在讲述“我”——以一个没有主见的人的身份去西部的路上的故事,而实际上却是一段寻找人生意义的心灵之旅。因为心灵的空虚而导致的“垮掉”的他们,开始冒险去探寻自己的理想。
整本书没有特别的大的故事,就是一点点讲在路上的事,从这一点看,我觉得他写作很强。但如果要想从中发现什么高深的东西出来,包括垮掉的理论,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他也没写什么美国大陆的美丽风光,能记得的不过是密西西比河岸上的荒草。倒是讲了一些人,但似乎除了他们这样乱跑的,以不明原因就一定要上路的人之外,其他人或者友好,或者邪恶,但对他们都很冷漠,完全处在两个世界。主要的事就是在路上的各类杂碎事情,但居然写了那么长。
“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这是吉尔伯特·米尔斯坦对该书的评论。时代的飞速发展,开始让我们感到迷茫:我该如何生活?我该追求什么?的确,时代赋予我们太多太多,可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太多:我们有了优质的生活条件,却开始大肆挥霍;人均寿命的增长,却把孝字忘记;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却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在得失之间,我们应该深思考量,从内心深处问下自己:我该如何生活?我该追求什么?
理想与现实总有一定差距,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成双入对。当我们在预想某一事件时,现实的可行性往往使我们灰心丧气。用很流行的一句话说“理想太丰满,现实却骨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我们畏惧,所以,我一直认为,不应想太多,只是去做,去行动就好。
《在路上》是时代的、美国的,更是永恒的、普世的。一本书如果能够称得上经典能够不朽,那往往是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人类的根本。《在路上》一书正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一本游记一本自传,更涉及到了人生的一个根本命题——人生的状态,即人是怎样活着的,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其实就是一段旅程,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行人、过客。“我们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看我们。”用《在路上》书中的原话说,“道路就是生活。”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道路,“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书中的主人公迪安如是问。他走的是一条疯狂冒险的路,虽然一路颠簸流离却是兴高采烈。而我们的路在哪,目的地何方,应该怎么走?这是《在路上》一书迫使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都在寻寻觅觅、停停走走。《在路上》这本书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路标,更应是每个人人生的指南。它其实也已经告诉了我们上述问题的答案,即听从内心的召唤,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每一个心跳迟缓又还疼痛的人,每一个沉没在生活下又在扑腾的人,每一个孤独着又不甘寂寞的人,每一个忧伤着又自我逗乐的人,你们都在路上,因为你们总觉得远方在远方,路上在路上,一定存在一种意义,值得你们一直跋涉。
在人生路上,有太多意想不到,太多无法避免,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该如何去实现我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