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黄仁宇先生用一种新颖的写法让正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陈列,在他的笔下我们深深被那段历史所吸引,这种写法被他自己称为“大历史观”,它不像编年体史书那样依照时间的脉络叙述一个王朝的兴衰,而是把历史解剖,把当时的一位皇帝和五位大臣,以一种群像式的叙事手法缓缓展开,从而反映一个王朝的兴衰。
【内容概述】《万历十五年》以万历皇帝和五位大臣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为主要线索,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症结已经开始慢慢积累,直至没落。用黄仁宇的话来说,就是“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替代法律,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这本书中,以他的“大历史观”来说,封建礼教阻碍法律,明代制度不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不创新军事的改革,政府官僚以道德外衣粉饰太平,使得各种矛盾问题由小化大,不断累积。这才是明朝衰落的根本原因。
【理论与方法】边读边写法,选取部分片段看,看完一个片段的感受想法就写。
【扩展讨论】《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以说是学术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很好的书。最早看见很多人推荐这本书,有人觉得历史入门看此书很好。的确,书中的充满了各种相对严谨的历史考证,可读性又不差,而且本书受到了法国年鉴派的影响很深。也看过批评这本书的人,历史圈子内的(明史研究会会长商传),圈子外的(王小波)都有。
【评价】《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所谓的“大历史观”,它与其他很多历史类作品不同,如同类作品《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我高中时候完完整整看完过,其中有很多具体的历史细节,并且是依据明朝的整个历史时间的纵向顺序来梳理整个明朝的历史,尽管内容足够吸引人,但还是有些刻意和死板枯燥。而《万历十五年》贵在于它横向解剖万历十五年这段历史,将其兴盛时期与衰落时期联系在一起形成对比,让严谨的正史显得没那么枯燥死板。
就内容而言,万历十五年更像是一个转折点,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大明王朝走向衰败的预兆。黄仁宇先生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六位历史人物着笔,这六个人物不是身败就是名裂,都没有一个圆满的结果。从他们身上,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病态,政治的腐朽,官场的奸诈,封建礼教的束缚,道德的滥用,法律的病态等一些列问题。对此,黄仁宇先生说道:“以短衡长,只是我们各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1]
《万历十五年》同样是叙述历史,避免了教科书式的历史作品那般的平铺直叙,刻意枯燥。它的角度更加有灵性,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极具感染力。黄仁宇先生让这段历史,让这本书变得主观,其实每个研究历史、读历史的个体,都有其主观的好恶和倾向。他的“大历史观”同他的个人人生经历有极大的关系。黄仁宇本人曾这样解释他的历史观的由来:“大历史观不是单独在书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我的经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再因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体现出来的。[2]
黄仁宇先生的经历与鲁迅先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救国,黄仁宇先生弃笔从军,加入国民党成为一名底层军官试图以身救国,然而他并没有实现。他经历了中国最惨淡,最黑暗,最残忍的时期,这些环境带给他许多人生以及创作影响。他始终从现实出发去看待历史,以宏大的“大历史观”角度去研究历史,他的学术著作毫不僵化,亦不学究,更多的是一个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研究者对人生的真实感悟。[1]所以才会觉得《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讲述的这段历史让人感悟,让人觉得有血有肉。
黄仁宇先生用他的经历给出一个主观的明朝衰落的根本原因: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实施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以增加全国的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任何可能打破这种“均衡”的措施即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也都会受到扼杀。[2]他还把中国明清落后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保护落后的小农经济,人为地维持全国的均衡,不愿发展商业、金融业,而商业、金融业的发展又会推动法律、产权制度的产生、完善,从而走向近代化。[3]
【结语】现在的我们在面对历史,面对历史作品的时候很少提出怀疑,很少辩证,更不会想到“大历史观”这一方法。我们无法辨别何为真何为假,我们也似乎逐渐丧失了对历史“真实性”的渴望。黄仁宇先生用他的思想成就了《万历十五年》这部作品,更成就了“大历史观”这一说。从横向解剖明朝历史及人物,揭示在时代局限中,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落后的情况下,任何挽救的做法都是无效的,个人之于历史,终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张居正如此,李贽如此,黄仁宇亦如此。回顾这本书,不得不说“大历史观”让正史变得有血有肉,这是一部好的作品,是一部有思想有灵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三联书店,1997.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三联书店,1997.
[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三联书店,1997.
[1]来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来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