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不同时期诗歌中的儒家思想
摘要: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文学领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本身以及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文人最喜爱的对象,苏轼人生仕途经历坎坷,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在谈到他的时候往往过多强调了佛道思想对他的影响,而只将苏轼贬黄州前的生活归结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期生活归结为佛道思想的影响。但我认为:在苏轼的个人经历和人格中,儒家思想真正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本”,佛道思想不过是苏轼缓释个人抑郁和个人心理压力的手段。
关键词:苏轼、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佛家思想。
一、苏轼被贬黄州之前诗歌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苏轼自幼开始接受爱物仁人、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从而成就了他“奋厉而有当世志”、“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的浩然之气。这种济世救民的思想进朝为官后就更加明显了。他殚精竭虑,积极上书,希望能够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指出北宋国力衰弱的三大因素是:“无财”、“无兵”、“无吏”,进而提出“丰财”、“强兵”、“择吏”三方面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那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渴望报效国家的雄心,让多少士大夫追慕不已;其中“亲射虎,看孙郎”的年轻英武的孙郎就是苏轼想要效法的对象,把自我形象融入“太守”、“孙郎”、“魏尚”的形象中,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使自己一展宏图,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形同囚犯,但他依然坚持写诗,向朝廷提出自己的意见。
《与李公择》:“吾侪虽老且穷,而道德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真须谈笑于死生之际。”写出苏轼自己即使年迈而且生活困苦,但自己的雄心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却丝毫没有减少,谈笑于生死之间,都没表现出一丝的害怕,充分地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精神。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那复计东西”可以从中看出来苏轼内心遭贬谪的凄凉心情,感叹人生短暂,变化无常,但是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诗人并没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境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仍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朝为官明知与当权者相左,但仍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人云亦云,趋炎附势、看风使舵。
二、苏轼被贬黄州之后诗歌作品体现的儒学精神
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在谈到他的文化人格时往往过多,强调了佛道思想对他的影响,而只将苏轼贬黄州前的生活归结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期生活归结为佛道思想的影响。但是在我看来,儒家思想在苏轼的后期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中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遭贬谪内心的失落,体现出儒学中的入世情怀。
参考文献: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与李公择》
《和子由渑池怀旧》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