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农民工”群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分析
研究综述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163010186
姓名王若潇
2017年11月18日
“农民工”群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分析研究综述
王若潇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163010186
摘要:本文的研究范围是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群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形情况分析。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现阶段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出现和存在对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因而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和专业学者的关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主体。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差异及现代媒体性质差异,农民工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引起社会影响也不同。通过对农民工现有报道及研究现状的文献梳理和回顾,对农民工问题在新闻报道中的现象有一个具体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及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农民工;新闻报道;农民工群体报道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放宽对农民工进城打工的限制开始,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媒体报道相应增加,本文对了解媒体是如何报道农民工的以及影响媒体报道的因素有什么进行综述。
1新闻报道中的“新”主体——农民工随着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大量的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变成了他们,而首先我们需要正确深入地认识这一群体。
1.1农民工的定义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简要说明。概括起来,关于农民工的定义有两种,即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1.1.1造成农民工进城的主要因素
农民工是自由移民的产物。“自由移民本身就是缩小区域差异,并在一国内部实施统一地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重要保障。”[1]自由移民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陆铭指出只有自由移民才是缩小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有效方式而不同地区之间才能形成相互间的分工和合作。徐林清认为“伴随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及农村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会逐步向城市转移,并最终实现城市化,这是一条基本的经济规律。”[2]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非农产业转型的途径中选择了一条畸形之路:农民工形式。而构成我国农民工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的学者均认为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这一制度使农民进入城市,但不能以城市居民的身份享受同样的待遇,是农民工处于城市“边缘人”的尴尬境地。
2“弱势群体”——农民工
农民工成为中国社会的第三元,他们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居民,也非真正的农村居民,他们往往从事着城市中最脏、累、苦、险的生活,也常常遭受非公平待遇,也是社会与新闻报道中默认的“弱势群体”。
2.1农民工现实处境
张谋贵等对社会中歧视农民工现象作为农民工现实处境的出发点。对于农民工遭受的非公平现象,纵观大致可分为:(1)受户籍制度歧视;(2)受就业制度歧视;(3)受社会保障制度歧视;(4)受教育培训歧视;(5)受观念上的歧视[3]在劳动力方面,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城镇非本地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就业、公共服务的分享都和本地户籍的城市居民不一样。在公共服务方面,尤其是基础教育和医疗,如果没有当地城镇户籍,待遇就很不一样----想上公立幼儿园都难。越是在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来人口难以享受本地市民待遇的问题就越严重。在个别特大城市,提高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门槛,还被地方政府作为控制人口的政策手段。在大多数地方,廉租房这样的福利更是仅仅覆盖到本地户口籍人口。
2.2“弱势群体”农民工在新闻报道中的分析
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学者不认为农民工适合被标签化地运用于媒体的议程设置,也有人认为这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方式。在新闻报道中,以“弱势群体”形象出现的农民工群体在一定时期内是成为一种标签化,因为其贫穷、寒酸等形象,在城市显得格格不入,难以融入。为了缓和城乡矛盾,新闻媒体的焦点,大多放在农民工生活的苦难上。李艳红则发现,在欧美主流媒体往往抑制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再现程度。“‘低度再现’这个群体及其公共事务,这往往导致对社会群体的边缘化。”[4]进而使弱势群体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相应的解决得不到落实。
2.2.1农民工“维权报道”
作为“弱势群体”遭遇的社会不公平待遇的显现,是新闻报道中多出现农民工维权报道的原因,曾寿梅认为,新常态经济下,当代农民工追求保障自身权利,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更为强烈。而在主要的“维权报道”中,农民工却大多不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报道中,而是“配角”。同时,报道量与城市中农民工出现的维权问题不成正比,相对不足。
3不同性质报纸对“农民工”的报道
大多数学者对于农民工问题较为集中于《人民日报》的研究,这容易造成认识的片面与研究的狭隘。但也有不少学者对不同性质的报纸针对本问题而进行阐述。
3.1党报和都市报的农民工的塑形
无论是党报亦或是都市报都把重点放在“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传统农民工,他们接受的新鲜事物更多,更愿意相信媒体的力量。学者们从报道数量、报道题材、报道内容、情感倾向和消息来源等进行比较。周小游和王欢针对《人民日报》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发现,在数量上报道是足够的,议题也相当明确,而表现出的新生代农民工形象是“正面”的,例如:除“弱势群体”形象还塑造了“品质高尚”形象、“执着追梦”形象。[5]另外,《人民日报》相关的报道题材也较为丰富,当然也存在报道过倾向于获益层面,弱化生活困难层面。都市报,是某一城市的地方性报纸,相对更加具备针对性,更加具体化。胡潇睿认为《南方都市报》在报道题材以消息和调查性为主,敢于大胆披露农民工真实生活现状。[6]更多地将农民工塑形为“弱势群体”形象,在城市融入方面的问题突出。但不管是党报还是都市报都对农民工塑形起着积极作用。
4现代新闻报道对于农民工问题的发展
4.1议程设置下农民工形象
农民工问题在媒体的议程设置范畴中,孙朝芳指出:农民工形象在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中是随着时间而不断改变的,从1989“被边缘化的群体”到2003年为界的“弱势群体”,以及2009年以后出现的被污名化、妖魔化等现象。[7]由此可见,媒体的夸张不实的报道,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激化社会矛盾。难以避免地主观因素的存在,引导人们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解读农民工问题。
4.2网络新媒体中的农民工报道
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网络新闻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报道的地位。传统媒体报道中的存在的问题,农民工被妖魔化的现象,媒体难辞其咎。网络新闻使农民工报道以多样的形式进行传播。孙西娇以“网易”作为例子进行阐述,网络新闻使农民工社会身份提升,“报道数量增多、报道多样化、农民工群体被重视”。[8]
5总结
结合多名学者的文献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首先在新闻报道中农民工大多地以“弱势群体”形象出现,“再现”程度太高,报道缺乏新意;其次,大多数的视角放在主流报纸上,类似《农民工日报》这样针对性报纸的研究较少。朱进星提出,要开掘农民工新闻报道的泉眼应该放在(1)全面揭示现状,引起高度关注;(2)引导社会舆论,避免矛盾激化;(3)研究相关政策,提出解决办法等[9]因此,未来对于农民工报道的研究应致力于:(1)最近的国家政策对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情况分析;(2)针对性、小众的报纸农民工问题报道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陆铭.大国大城[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87-88
[2]徐林清.我国农民工现象的制度分析[J].岭南学刊,2002,(03):42-45.
[3]张谋贵.伟大经济现象背后的城市“边缘人”——对歧视农民工现象的思考[J].学习月刊,2003,(04):27-28.
[4]李艳红.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A].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分会、国际中华传播学会、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分会、国际中华传播学会、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2006:10.
[5]周小游.《人民日报》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3.
[6]胡潇睿.新生代农民工:党报和都市报的不同塑形——《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2003~2013年新生代农民工新闻报道量化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05):32-36.
[7]孙朝芳.议程设置下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建构[D].西南政法大学,2011.
[8]孙西娇.试析网络新媒体中的农民工形象[D].南昌大学,2007.
[9]朱进星.开掘农民工新闻报道的“泉眼”[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04-02(004).
[10]赵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现象探析[D].河南大学,2008.
[11]曾寿梅.新常态下农民工维权事件新闻报道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137.
[12]李艳红.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2):2-14+94.
[13]秦长城.新生代农民工维权事件新闻报道分析——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相关报道为例[J].中国报业,2015,(06):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