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论
(1)作者:闻一多
出版时间:2003年中华书局出版
(2)出版国家:中国大陆
总体影响:有助于引起青年对于国学的兴趣,并为有志于研究国学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2、本论
(一)
结构:全书分为八个部分:甲集“神话与诗”;乙集“古典新义”;丙集“唐诗杂论”;丁集“诗与批评”;戊集“杂文”;己集“演讲录”;庚集“书信”;辛集“诗选与校笺”。
目录:
类书与诗
宫体诗的自赎
四杰
孟浩然(六八九——七四○)
贾岛(七七九——八四三)
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岑嘉州系年考证
杜甫
英译李太白诗
附录一
陈子昂(六六一——七○二)
唐诗要略
诗的唐朝
唐诗校读法举例
附录二
闻一多先生说唐诗(郑临川笔录)
……
(二)扩展: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
《中国诗史》(冯沅军)
《东京梦华录》(孟元老)
(三)学科理论、学术观点
闻一多最先由“外”转“内”,最后又由“内”转“外”,虽不是他“善变”,但却是典型案例。如果说,他最先由“外”转“内”是因他在向“外”的道路上走不通的逃避,那么,他在取得重大成果前提下,最后由“内”转“外”回归社会现实,则是选择的自觉。虽然他曾在向内的研究中得到慰藉,但当他如庙丁般有了新的机遇,尤其是看准了对方的肌理,就毫不留情地从中反噬一口。闻一多这种钻进去欲发扬光大但却其肠肚的学术研究征候,即最先求真求美而反对求善,到最终求善的转变,是因他最终找到了正确捷径,即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道路。这终于成就他另一价值意义的诗人,即“学者中藏着诗人,也藏着斗士”。
(四)评价
他的《唐诗杂论》……都是精彩逼入之作。这些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恰到好处,并且创造了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
——朱自清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
——汪曾祺
我的评价:趣味与知识同行,论述之引人入胜。
3、结论
本书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全书论述精辟,行文优美流畅,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引人入胜。闻先生运用幽默易懂的语句将诗歌连同作者背景都交代出来,让我们更有代入感融入那种意境,比如介绍初唐四杰的诗,引入了很多背景:诗中的四杰是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四位作家,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三人死于非命)——因为行为浪漫,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了不少的同情。依这样一个概括,简明,也就是肤廓的了解,“四杰”这徽号是满可以适用的,但这也就是它的适用性的最大限度。超过了这限度,假如我们还问到:这四人集团中每个单元的个别情形,和相互关系,尤其他们在唐诗发展的路线网里,究竟代表着那一条,或数条线,和这线在网的整个体系中所担负的任务——假如问到这些方面,“四杰”这徽号的功用与适合性,马上就成问题了。这样巧妙趣味的结合,真正吸引到每个阅读它的人享受着唐诗文化的精粹,令人赞叹。
4、参考文献
《浅析闻一多学术研究的初衷和终极表现的征候》李乐平
《唐诗杂谈》闻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