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每一段时间总会有新的热点出现,热点总是会不断出现,受众对热点也会有很多反应,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热点的出现,是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紧密相关的。在现代社会,人们正处入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能够接受信息的载体(如手机,电脑)以及互联网的便捷性让大众能够快速高效的接受信息获取信息。而媒介组织或者个人会有意或无意的将一些符合广泛社会群体受众关注或喜好的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广泛的传播到受众手中,部分特别值得受众关注的信息在受众之间广泛传播,进而形成热点。对于热点产生的过程,我觉得可以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情况。部分大众传媒组织可能会为了某种利益意图,根据大部分受众的喜好和情感,从受众的根本上出发,将一些事件的一部分提取出来,构成一个拟态环境,而媒介自身则作为意见领袖,进行相关的议程设置。大部分受众接受并赞同了媒介提供的讯息,便可能会形成热点。
例如之前风波大起的“江歌”案,很多媒介对刘鑫的行为进行谴责,(例如咪蒙)这事实上是附带了传播者自身的情感,这种事件在道德方面的确能够受到广泛的受众关注,媒介就将道德这一主题提取出来构成拟态环境,几乎每个人对刘鑫道德不正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愤怒的谴责,觉得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怎么会有这种人。从而迅速升温成为热点。从沉默的螺旋理论来说,一开始很多受众可能并没有对事件或多看法,但是在网络媒介意见领袖的引领下,对刘鑫进行道德批判,部分没有意见倾向性的受众会感觉到人数众多的压力而迫于对刘鑫进行道德谴责,但其实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刘鑫,而是她男友,媒介其实是失焦了的。如果媒介一开始把焦点放在杀人犯身上而不是刘鑫身上,关注的是刘鑫的男友,报道的消息也是关于杀人犯,那可能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刘鑫的态度,这个案件也会普通的再不能普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这个事件就是媒介有意将焦点转移从而形成了热点。
而无意的产生热点,我觉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网上流行的“蓝瘦,香菇”视频。视频本人只是当时失恋,在网上发布了自己很伤心的视频,但其极不标准的普通话让人实在忍不住想笑。用基膜的理论来讲,我们接受到了这样一个信息,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地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做出态度反应。我们接受到了“蓝瘦,香菇”的信息,判断出它是一个网络搞笑段子,就启动了娱乐心态的基膜对其做出反映。用赖特的“四功能说”来讲,这件事是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的提供娱乐功能,因为这个事件中的两个元素存在具大反差,充满矛盾,受众觉得轻松,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再通过网络等媒介快速高效传播升温成了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