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历史三调

作者:文意
主要内容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1]读书报告

引言:

说起历史,近年来处于风口浪尖的莫过于各型“正剧”。所谓的“正”,即有别于小说改编的各类型言情剧,即所谓的根据历史事件改编而成。之所以处于风口浪尖,其中最大的原因莫过于它顶着历史的帽子,却根据现实中如政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对其进行了“改造”,譬如我们常拿出来调侃的手撕鬼子、裤裆藏手榴弹、炸飞机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且不符合实际的片段。除此之外,还记得有部剧中有句台词是这样的:“同志们,八年抗战就要开始了。”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中国人来讲,抗战八年是众人皆知的常识,每每提到那艰苦的抗日战争大家都会下意识想起、提到这个不容忽视的时间;而当年那些英勇的战士们并不知道。我们是结果已知者,他们是亲身经历者,因而这样的差异就导致这句话的出现成了一个极大的失误。

其实,这样的道理只要略微提到大家都会在恍然间明白过来。然而,在还没有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这样的现象我在看到时也不过是一笑置之,脑海里也仅仅隐隐约约有一些念头闪现,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可待浅浅阅读后,虽不能得其精髓,却得以在某个瞬间豁然开朗,在认识历史的途中得一有效、全面的思考方法和客观看待之心,甚为欢喜。

作者简介:

柯文,1953年入芝加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1955年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教授和史华兹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62年至1965年,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安默斯特学院任教。1965年到麻州威尔私立学院任亚洲研究和历史学教授,兼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柯文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与基督教:传教运动与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1860-1870年》、《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等。

概述:

其实若要谈一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书的副标题就已全局概括,即义和团。但倘若要究一究这本书的思想或深刻之处,书的英文原名就显得十分关键了。HistoryinThreeKeys,“Key”最基本的意思是音乐领域的乐曲的音调,另一种意思是为某种东西提供导入的设备或方法(钥匙)。作者就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人们回顾一段历史往往存在的三种不同的“音调”,即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

第一调——事件。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描述了作为一个完整事件发展序列的义和团运动,有明确的起始点和终结点。第二调——经历。在义和团运动中,参与者包括外国传教士、清朝官员、华北农民、中国知识分子等各种不同的人。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从事件的经历者的角度来再现他们经历之事:干旱、降身附体、法术、谣言和死亡等,通过这些来书写历史参与者的经历。以他们留下的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日记、书信、笔记、口述史料,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带有丰富而激烈的感情色彩的义和团运动。第三调——神话。这一部分作者主要研究义和团在20世纪中国人观念中怎样不断被神话化的过程:除了当时人们对义和团的评价,将其称为“匪”、“乱”、“邪教”,还有改良派人物指责义和团的迷信、盲目排外,世纪之交的革命派谴责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野蛮的革命,以及后来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理性、民主的知识分子对义和团的迷信、非理性的批评等等,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作者对于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学术思想的梳理。

尽管全书通过三个方面多角度对义和团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但本书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方法:

除却阅读本书,还查阅了作者的相关经历和相关资料,并在知网上搜索了与本书相关的论文用以开拓思路,查补自己没有考虑、深思的方面。

拓展讨论:

在阅读柯文先生的历史三调时,或许我应该对义和团有一定的思考,然而我却一直在考虑他所提到的三种认识历史的途径,或者说历史学的三种认知层面。

第一个认知层面,事件。从这一方面来讲,历史学家的以叙事的方法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整理来讲述,正如“义和团运动”、“鸦片战争”这类教科书的说法,极少带有为谁说话的私心,而更多的是解释某段历史与之前之后的联系以及在后来的结果中产生的影响或作用等。这一类历史的功能重在解释和说明。他们的“作品”是始于过去的某一刻,然后往下推,而他们的“意识”则是始于其后的某一刻,然后往上推;在现在与过去之间找到某种平衡,力求找到最真实的历史,还原历史事件。

第二个认知层面,经历,即对历史过程的参与。一指人们在整个历史过程中的直接参与,一则侧重于感知,指人们通过感觉对这个历史过程的认识。然而,正如同书中所提到的,经历者对于自己同一段经历的讲述往往是不相同的。他们会将自己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混合进行“改造”,使其既处于人们的心理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同时又将某些事实修饰得越来越完美。因此,经历者对于和历史学家讲述得同一段历史而言,二者的结果依然有别于真实的历史。同时,就像柯文先生所写到的,对于这些经历的描述,经历者往往会掺杂民间宗教的文化,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20世纪的中国,其不局限于义和团本身,也不局限于中国,而是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现象。这是人性的共同性,也被柯文称作“人类中心取向”。所以,若我们一定要在许多人们口述的,亦或者直接经历者讲述出的历史其中寻一些“真实的历史”,那么我们就要剥离附着在此种历史形态(即经历)上的各类思想、情感和个人喜好偏向的成分,并剔除其中人们将自然灾害看作超自然力量的部分,来力求能够还原历史本真面目。

第三个认知层面,神话。将一段历史变成神话,虽然这有悖于我们对历史就是对过去真实记录的认知,但是却最为常见。早在古时,就有“成王败寇”,“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等这样的言论,因此这种历史,主要是由政治家和知识精英根据现实而构筑的历史,是一种不确定的历史;除此之外,就是为鼓动人们,通过对不符合或有悖于其目的的历史资料的歪曲、简化和省略来完成的历史。通常,神话制造者会以片面的观点看待历史,从个别的一些特点、特性或模式,将其发散,带上自我目的,当作历史的本质。饰非掩过、歌功颂德或者道德高度的谴责与妖魔化等等,这些都是神话。我们必须确信,神话绝不是“真实的历史”,它甚至与“真实的历史”南辕北辙,但是,它又往往是普罗大众脑海中最熟悉、最深刻的历史。

结语:

历史学家的复述与思考通常是客观的、基于历史的,是对过去的解释,也是对过去的高度简化和浓缩。他们是“现实和历史之间的调解人”,也是历史的真情旁观者。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历史的“局外人”,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些事件,就会缺失经历者所拥有的丰富的、激烈的情感,无法描述感受;经历者的历史带有个人情感,他们是历史的感性当事人,但也正因为这样他们会进行个人再创造,无法客观的看待结果,天平会有所倾斜;而先入为主的神话化的历史最令我们熟悉,它描述过去,解读现在,伴随着自己不断变化的见解或目的,甚至连历史学家也可能会受到他们头脑中固有观念的影响成为无意识的神话制造者,其可信度并不大。但它又的的确确是以真实历史为基础,并且神话制造者也保留了其一定的真实性。

本质上来讲,三种认识历史的途径并没有孰胜孰败之分,它们在不同的方面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不可或缺性。在阅读或研究历史学时,我们所能做的是注重现实与过去的联系与辩证,找到历史与现实间的平衡,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①朱政惠.《柯文教授的清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第36卷第六期。

②柯文,《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学术中国,2005年3月9日。

[1]《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美]课柯文著,杜继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