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叶嘉莹先生《小词中的儒家修养》回答相关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李丹163010023
1.词的当行本色?有什么特质?
词是隋唐以来配合新兴的“燕乐”而填写的歌词,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曲子词”。在形式方面,因为配合音乐曲调的关系,因此每句字数往往有一些长短不同,也就有了“长短句”一说。另外,词也叫做小词。原因之一,在于受乐曲限制它的篇幅短小;原因之二,在第一本把曲子词编订成书的《花间集》的序中,作序人欧阳炯写道:“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欧阳炯编辑读书人、诗客们所写的曲子词来让“西园英哲”们在出游的时候歌唱,而歌唱的人就是“南国婵娟”,由于原本唱的那些采莲曲是庸俗的,所以欧阳炯才编辑了这些更典雅有文采的曲子词供给她们演唱。想必,歌姬酒女们在筵席上为文人诗客所唱的歌词内容大多是爱情、美女、相思,所以奠定了词的当行本色:是文人诗客在花间樽前侑酒作欢,表达婉约的情思,带有娱乐性质的艺术。也正如此,宋朝很多诗人不愿把词集写入自己的正集而是附集里,所以叫词为小词。
2.文人士大夫如何看待自己的词的创作的?体现了怎样的文学观念?
文人士大夫将词视为“小道”,不必承载严肃的题材,因而有关男女情爱或其它个人感情却不妨在词中较自由地流露出来。体现了诗言志,文载道,词为艳科的文学观念。
3.文人士大夫是如何看待自己通过词提创作来表达其修养和志意?
在叶嘉莹先生《小词修养境界之所在——词之缘起与美感特质》的课程视频中提到,北宋学者李之仪在为其朋友吴思道的词作序的时候写道:“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他认为如果小词只写男女的爱情而无言外之意就过于肤浅,所以小词的创作难在于要写得“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南宋刘克庄在为其朋友写的《题刘叔安感秋八词》中写道:“藉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写放臣逐子之感”,来说明其朋友是像《离骚》里那样借香草美人表现骚人墨客的一种豪情,借女子的闺怨抒发自己仕宦不得志的怨情。
虽然这些只是他们的个人想法,不能代表所有人都会这样理解,但到了清朝乾嘉时期,经学家张惠言专门客观地编选了一部词集,来解读小词中的境界,他的《词选序》写道:“传曰:意内而言外为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张惠言认为,小词的创作因情而起,那些看似不重要的语言却能给予深远的联想而兴发感动,文人士大夫的修养和志意也就隐藏在微言之中,通过小词他们就能够婉约地表达原本不能自言之情,所以说小词是这些文人士大夫言其情传其意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如张惠言在温庭筠的《菩萨蛮》里解读道,有感士不遇之意。《菩萨蛮》里有“懒起画蛾眉”一句,“蛾眉”早在《离骚》的“众女疾余之蛾眉兮”里出现,成为一个符码,意为美好的才能,那“画蛾眉”就意为追求美好的才能;唐朝杜荀鹤有诗《春宫怨》言:“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说的是即便有美好的容貌也无人欣赏,所以就懒得化妆了。因此温庭筠所要表达之意是自己追求美好的才能,有远大的志向,但无人赏识啊。
若说温庭筠无此意,那张惠言自己所作的词中必是有深意的。以张惠言的《春日赋示杨生子掞》为例,第一句“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表面讲宇宙、天地、大自然不求功利就为世界装点美丽的景象,实则讲儒家的修养境界,人要像大自然那样有好生之德。“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词意上说难道春风来了又离去,花开了又落下,这样春天就不在了吗?然而不是,春天一直都在。实则词人是在勉励自己的学生有理想就应去追求,只要想追求,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自己。
在叶嘉莹先生的分析下,我们可以看到张惠言把一种有教训性质的儒家义理写成了美丽的小词。以词人之感发和词人之想象,结合他对儒学的一份真正的心得与修养,写得既深曲又发扬,所以叶嘉莹先生称其词为“词心与道心结合得极为微妙的好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