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哲学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更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笔者认为,“哲学”就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一个过程。“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上下求索。求知慧,问先贤。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渗透到了天地自然,人伦常理,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而以冯友兰先生编著的《中国哲学简史》更是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
《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是由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编著的。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冯友兰先生曾自拟“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一联,总结自己得意之作。三史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三套中国哲学史著作。六书是“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冯友兰先生可谓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
自序和目录:
先生在自序当中写到“余著此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这段言辞虽小,但无不彰显着先生谦逊的为人治学风格。不过,从该书目录确实可以看出它的精简独到之处:智慧的结晶(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第六章道家第一阶段:杨朱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第八章名家第九章道家第二阶段:老子第十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第十一章后期墨家第十二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第十四章韩非和法家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十七章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第十九章新道家:主理派第二十章新道家:主情派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的建立第二十二章禅宗:静默的哲学第二十三章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第二十四章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第二十五章新儒家:理学第二十六章新儒家:心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人第二十八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从纵向上看:
各个章节是以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时间关系相互联系,排列的,贯穿整个中国的哲学发展。从先秦时期,到汉唐,再到后来的新儒学。见证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壮大、没落、重生与新发展。就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讲,它是真理的,而“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在这样一个以“时间”为线索,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中,“中国哲学”如同“中华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各个章节看似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像散文一样“形散神聚”。其中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乃至后来的“心学”、“理学”和“西方哲学”都可以看作是一颗颗闪耀在历史长河的珍珠,相互对立统一,各自成形。而它们各自相似的哲学思想和内涵就如同是一条韧线,将它们串联,构成了这样一条既华又实的哲学项链,熠熠生辉。
所以,就笔者看来,《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纵横交错,融贯古今的巨著。
研究融合: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有一种思想体现的淋淋尽致,即:“文史哲不分家”。如在介绍第二章“中国的哲学背景”时,冯友兰先生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后面的阐述中,他尤其提到了“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经济基础”、“阶级思想”、“家族制度”和“诗歌艺术”,并以此来阐述中国哲学的具体背景。而其中的“地理环境”更是重头戏。从环境决定论来讲,我们中国的哲学发展是以“大陆文明”和“大河文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论语》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先生在读这段话时,就说它暗示着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的不同。大陆大河文明,致使我们的先贤哲学家们思维受限,禁锢于土地河流,缺乏拼搏进取性。如古代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汉语中有两个词语可以翻译成“世界”:一个是“天下”,另一个是“四海之内”。而这两个词可能希腊人就难以理解。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对我们哲学世界观的影响。当热经济基础,历史发展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其中主要体现了,研究哲学的发展所应具有的知识广泛性的特点和多学科相融合,共同研究的特点。
学术观点:
在这本书当中,冯友兰先生用了大量大篇幅来描述并阐释了各个时期各个名家。比如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佛家等等。而这些家派又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定义为教派,且每一个教派都有属于自己的强有力的指导思想,而这思想又可以被叫做“哲学思想”。所以,先生在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中提到“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次。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反思意义的思想……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这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这就是冯友兰先生在本书中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即“哲学代替宗教”。其实就笔者而言,我不完全赞同先生的观点,或许先生在他的那个时代看到的是这样的状况,但是就宗教和哲学二者性质功能而言,前者是一种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文化现象,能够给人以精神寄托和人文关怀;后者则有着严密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能够给人以智慧。所以,二者存在着相似之处,也彰显着特殊色彩,人类世界的精神发展,必然会以宗教和哲学的相辅相成和此消彼长为主题。观点不同,各抒己见,这边是学术,这更是哲学。
读书摘要: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的‘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成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只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即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笔者本人很喜欢这一段描述,它不仅阐明了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的内涵,而且也于无形之中融入了儒道之说。即把“儒家的入世说”与“道家的出世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彰显了“中庸平衡”的思想。《大学·中庸》标举:“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反观我们每一个社会人,深处社会当中,周围牵绕者林林种种的社会关系,然而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平衡好生活、工作与学习之间关系,这样才能有所发展。往书里说就是,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绎者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而后来的“新儒学”和“新道学”的出现和发展更是体现了在平衡中谋发展的哲学智慧。
著作评价: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韩国史上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
一本书虽小,百家智慧大,开启中国哲学研究之先河。
————笔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