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来说,大一新生对于大学生活应该都满怀热情,享受大学的自由才对,而在这经过四级洗礼,接近期末的日子里,耳边总是叹息。各自在高中有一群熟悉亲昵的朋友,但毕竟高中像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啊,生怕吃饭吃慢了一点,走路走慢了一点。记得在高三的时候,周六的晚上经常会有家庭聚餐或是跟爸妈的朋友一起吃饭。长辈见到我都是同一番话,快考试了吧,加油哦,这段时间苦过去大学就轻松了。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接近尾声了,细细回想过去的3个多月,亲身体悟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何况长辈的话根本不是出现在童话里,他们是真在现实中说过。大学不轻松,不过比高中多了很多闲暇,人更自由了,这份自由造就了一些人,也摧毁了一些人。现实一些就是图书馆里埋头苦干的学霸与囤在寝室吃喝玩乐的宅男宅女的差距。我个人大概介于两者之间,既在寝室颓废过,也在图书馆深造过。高中的学校没有6人以下的寝室,过惯了成群结队的生活,高中同学在班级群里讨论起各自的现状,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感觉自己很孤独,再也不像之前,连上厕所都可以有人陪。其实想想自己也还真是,相比于高中寝室的人少了一半,并且一到周末都各自分散,时常自己在寝室落单,甚至连回家都变得很奢侈。深刻地印证了之前看过的一句最心酸的话:考这么多试,只是为了离开家。每每与家人打电话、聊视频,家人的问候或是手机那端他们的相聚,本是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而我看来不甚心酸,所以时常一笑带过或是转移话题。
“我想回家了......”
很矛盾的是,有时候又很享受这份孤独。在高中,身边的一圈人会让你没有机会独自去操场溜达或是去超市逛一圈,这些在她们眼里只能是异常举动,“你怎么啦?”问得你为了避免多虑只能选择掉头返回。可是大学里,趁着认识的人还不多,连穿着睡衣下楼打饭都不会显得很尴尬;也可以在夜空很美的时候去操场看个够,不会被人骂“非主流”;还可以去蹭各种课、晚会、讲座,不会因为找不到连座而尴尬。有时候看来它真的也就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孤单,可不是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吗?既来之,则安之。社会需要被我们适应,而不是来适应我们。谁让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晴时有风,阴时有雨。
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好的坏的都是风景。活在当下,珍惜只属于自己的未来,让生活过得像一个童话,值得给人娓娓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