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无二之项羽
从最初的历史学习开始,项羽在老师的嘴里就向来是一个神勇的武将,楚国之霸王。而我向来也又不是一个嗜学历史的人,要不是这次派给的机会看到过常宝教授的讲解,恐怕项羽的形象在我的意识里永远都不会有任何的变换。
司马迁先生眼光独到,在《项羽本纪·史记》里,项羽的形象在细枝末节上展现的活灵活现。更或是对项羽有着特别的推崇和偏爱,这充分展示了司马迁先生对失败的人儿也有着无尽的钦慕。
意志自由之项羽,千古无二。一个不爱学习却长成后才能超人的大神,学字、学剑,再学兵法,甚至认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不禁起笑,试想这话是否深深地影响了本应潜心学习的角色。“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也还是一个不崇尚理想却见秦始皇仪仗认为“彼可取而代也”的大神,一切的行为在教授看来都不是为了继承实现家族愿望,不过是自身气质罢了。如今的我们大部分人都和项羽有着同样的特点,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我们与项羽有大不一样,在被现实打压无数次之后学会了考虑后果,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数次思索其将带来的后果,显得不是那么自由,相反,还得在选择之前为周遭的一切探出两全其美的路子。巨鹿之战中的这一小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就很明显的展现了这一点。
性情天真之项羽,千古无二。对于击破叔父军队且杀害叔父的章邯,项羽对于他委屈流涕的说辞,选择了原谅,还给予他若高的地位;对于有着深谋远略的刘邦的虚假说辞,也轻易地解除了自己防线,甚至还反感意识到事情真相以及严重性的范增;而对于章邯所带领的二十万秦卒,在被要求攻打家乡时军心不稳,则统统被活埋。两件有所牵连的事如此放在一起却显得这般荒唐,项羽漂浮的意志造就了一切的后果和结果。你愿屈服,我愿松命;你若漂浮,我则杀戮。好的坏的都是一念之间,所有事情都捏住了脑子里浮出的第一个念想,再无他虑。想到二十万条活生生的命,一代名将似乎又不乏狂妄自大,缺少政治意识,不计得失,环环相扣,以致于后来处处被刘邦算计,踏上了失败的不归路。悦耳来说,性情过分天真。
坦认末命之项羽,千古无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曾经平均天下,如今却连美人与马匹都难以保留,如此大的落差,换作是谁,都得几近崩溃吧。随行的八百人如今也仅留二十八位,驱散他们的是混乱的局势。靠自由意志行走于江湖的他,或许到最后也没有意识到悲剧的缘由。谢绝了乌江亭长的渡江邀请,自刎于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一切的言辞行动都是他坦然认命的生动写照。
刚愎自用的项羽注定没有成为帝王的福气,他所拥有只是一个将军的英勇气质,他不过就是一个武夫。也许太过于平坦的前半生使项羽失去了磨砺心志的机会,战无不胜助长了他的自负与嚣张。前半生没有失败的经历造成了他后半生的失败,这对于项羽来说,真的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对于项羽我保留同情,当我们读着史书礼对他大段大段的歌颂时,你可曾想过他那扭曲的生命,亦或生命里茫然无助的呐喊:“天亡我也”。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