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在我们记忆中都是美好而快乐的象征,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却赋予了风筝多重的不同的内涵。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哈桑用他一生的时间为阿米尔追风筝,而在哈桑死后,阿米尔用他的余生,追寻自己内心的风筝。
小时候,哈桑将阿米尔当自己最好的朋友来看待,而阿米尔,却觉得自己与哈桑一主一仆,种族也不同,”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阿米尔的口中无不暴露出他对哈桑的鄙夷,因此这也成为了他在开完哈桑玩笑或是捉弄完他之后,自我原谅和自我安慰的理由。再后来,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被别人性侵,阿米尔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在眼前,却因懦弱胆小而不敢挺身而出,回家后因为不敢面对哈桑,用各种理由想要将哈桑逐出家门,聪明的哈桑看出了阿米尔的意图,不顾阿米尔父亲的阻挠,执意离开了。
多年后,阿米尔结婚了,却因为生活的各种变迁,使他对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而感到懊悔和愧疚,甚至时常感到不安。这时,阿米尔的叔叔给他来电,并告诉了他哈桑其实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是不幸的是哈桑与他的妻子受到种族歧视被枪毙了,希望阿米尔去救救身在孤儿院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为了追风筝,阿米尔上路了。
对哈桑而言,风筝是友谊、是善良、也是快乐,在孩提时代,哈桑与阿米尔成天放风筝,追风筝,在哈桑心里早已把阿米尔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风筝不仅成为了哈桑眼中与阿米尔建立友谊的信物,更是哈桑童年美好的回忆。而在阿米尔追风筝的路上,风筝却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含义,变成了一种赎罪。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安,阿米尔同意与熟练拳击的阿塞夫比赛,然而比赛结果显而易见,身为一名作者的阿米尔被打的鼻青脸肿。但最终阿米尔还是救回了索拉博,并将他带回美国收为养子。在与索拉博在公园放风筝时,阿米尔又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哈桑为自己追风筝,顿悟到,自己也是时候该为索拉博追风筝了。”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对自己说道。
“我们总喜欢给最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风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书中的主题,风筝也是引起阿米尔的心理变化的物品,从懦弱胆小到愿意为自己从前犯下的错误负责,为索拉博追风筝。
我想,这风筝也暗示了我们要勇于面对现实,坦诚的面对自己,想想自己拥有了什么,保护自己内心的那份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