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之《论语》的启示《论语》大家并不陌生,它是先贤孔子思想的集中反映,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行编纂而成,是反映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书中大多以语录的方式生动展现出孔子及其弟子探讨学问的场景,虽然言辞简洁却蕴意丰富,是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的文化精华。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思想上有着伟大的成见,强调政治上的仁政,个人修为的求仁,除此之外,在教育方面他也做出巨大贡献,不仅开创私人讲学,还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观点都对后世影响深远。《论语》的中心思想是讲做人的道理,其中也包含有政治上的见解。在那个乱世之时,百家争鸣的局面表现为各家为实现政治报复提出不同的成见。孔子提出的“仁”利于恢复社会的稳定,在《论语》中随处可见。首先是政治上的“仁政”、“德治”的观点。孔子为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他的整个为政思想都是围绕着“仁”。《论语》强调不能依靠刑法治理,这样会使百姓缺乏知耻之心,。此外,在《子路篇》中,子夏问到为政之道时,孔子回答“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为后来人们所熟悉,原来在最开始是指为政方面的。孔子告诉子夏,心中有远大抱负是好事,展示自己的宏图壮志,谋求百姓安居乐业,这些都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循序渐进。另外子张也问过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孔子的回答不一样了,这次他说“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孔子不同的回答便使我想到他在教育上著名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的学生中有率真的子路,贤良的颜回,好问的子夏,他对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回答。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也表达出他对教育的重视,在《述而篇》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展示了孔子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同时他也对求学者的一视同仁。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最后,在人的自我修养中,他提出了孝、悌、忠、信、恭、宽等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在“孝”方面,子游曾问过孔子什么是孝道,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合意别乎?”孔子强调出尽孝道不是表面的赡养,例如现在许多年轻人以为只要给父母好的生活环境就够了,但缺少内心真正的孝敬之心,对父母真实的尊敬,。当你“有心”了,是不需要其它方式来展现你的孝敬的。在学习方面,孔子更是提出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真理。“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要经常复习我们所学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与“思”的关系,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通过研读《论语》,感悟孔子的做人处世之道,感叹孔圣人不愧为万世师表。千秋万代,历史的长河并没有淹没他的光辉,反而,经过时间的洗礼,增加了这本古籍的历史厚重感,为后世所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