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的近代史观
【引言】:蒋廷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195页。全书共分为四章,以区区五万余字谈论中国近代历史,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蒋廷黻先生的观点十分鲜明,他坚持“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可”的看法。所以,蒋廷黻先生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评判人的善恶、事的好坏,全以是否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政治为标准。在蒋廷黻先生看来,“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间的竞争,最足以决定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这里的“知识”指的是科学知识,具体来讲就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按照蒋先生的这种逻辑思维,那么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与传统视角全然不同的中国近代历史。
【关键词】:蒋廷黻,哲学,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于70多年前,在他著作的开篇总论中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日本的原有土地不过中国的一省,原有的文化几乎全是隋、唐以来自中国学去的。近四十余年以来,日本居然能在国际上作一个头等的国家,就是因为日本接受近代文化很快。我们也可以把俄国作个例子。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纪末,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尼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塔林还推崇他。”
蒋廷黻在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满清王朝之所以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评价林则徐,我认为是他全书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他在书中摘引了林则徐赴伊犁谪戍途中曾致友人的信函,把林则徐检讨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跃然纸上:“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然而,匪夷所思的是,这位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名言传世的“民族英雄”,居然叮嘱他的朋友,不要把这封信给别人看。蒋廷黻以此得出结论:林则徐,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真实想法的。所以,蒋廷黻在著作中说:“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则徐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从蒋廷黻的论述中,林则徐这样的人,居然在当今中国,依然有人把他当民族英雄对待,可见,我们这个民族160多年来,半点长进也没有,其心态、其气度、其眼界、其胆识,与林则徐别无二致。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蒋廷黻遂得出结论:晚清和世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这本书到辛亥革命便截然而止,蒋先生对于孙中山先生有很高的评价,在现在看来评价有些过高,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作为第一人,却也是担的起这样的评价的。
【结束语】: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多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可以说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开风气之先的大手笔对近代史学有开创性贡献。
【参考文献】: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173010117张宇航